论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确打击考号:110211236935 姓名:臧泽惠摘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
与机械化战争等传统战争形态相比,信息化战争具有战争工具——信息主导、战争力量——整体凝聚、战争时空——全维一体、战争实施——精确控制、战争保障——多维聚焦、战争制胜——人机融合等六大特点。
关键词:斩首;五环理论;战略层次一,前言它相当于敌人的指挥机构,只要把它破坏掉,敌人这个大系统就会停止运转。
破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战斗毁伤,也可以通过信息战瘫痪。
把人的心脏、肝脏和肺比作第二环,它相当于淡水、食物、电力和石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
把人的骨头、血管和肌肉比作第三环,它相当于铁路、桥梁、公路、港口、机场等运送货物、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援的基础设施。
把人体内数千万个用来传送食物和氧气的细胞比作第四环,它相当于人类群体,目标众多,难以消灭。
过多地毁灭和杀伤敌国人员并不一定造成士气的低落,相反,可能将激发民族义愤,反而使士气高涨。
把白血球等人体保护细胞比作第五环,它相当于武装力量。
战争工具决定着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
信息时代的战争工具主要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能量结构及能量释放方式是决定武器杀伤机理的基本要素。
从能量构成要素来看,信息化战争中,战争能量从传统的体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机械能、核能等物理能量转变为智能。
智能是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导能量,它通过对其他物理能量的控制而产生效能。
信息化战争中,机械时代的动力、平台、武器等仍具有重要作用,但能量释放结构产生了变化,电子信息装备由辅助性、保障性装备变为主导型装备,并通过系统方式渗透、融合到动力、平台、武器中去,对能量及能量释放的时机、方式、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达到投入最小、效益最高的目的。
机械化战争主要强调数量和规模的累加,信息化战争则强调质量对效能的控制。
传统战争主要通过火力摧毁来达成杀伤破坏的目的。
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技术除对多种不同能量和武器装备相互融合外,还可对能量释放效能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的结果是更加精确,能够通过较少的能量释放获取极大的作战效果。
因此,在战斗毁伤效能方面,不再强调装药量的多少,而是突出精确有效的原则。
精确高效的度量指标是效费比。
高效费比是指在战争中投入较少、效益较高,通常可达1:10以上。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
体系对抗信息化战争中,作为主要武器装备的C⁴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平台,通过全球信息栅格进行无缝连接之后,将形成全维度、全天时、全天候的一体化、实时化作战体系。
在这样的作战体系中,传统战争中那种贪大、求全和追高的观念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品种、规模、性能不再是提高作战效能的关键性要素,系统集成和横向一体化成为最关键的要素。
武器装备品种再多、规模再大、性能再好,如果不能并入系统,则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战场上不仅不能形成战斗力,反而将成为好打的目标。
信息化战场是一体系统对抗的战场,拥有完善的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能够控制作战手段,灵活选择目标并控制战争进程和节奏;没有相应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则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数量众多但没有灵魂,因而难以形成作战效能。
机械化战争中,战争力量主要表现为物质力量。
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和知识处于力量凝聚的核心和主导位置,战争力量的凝聚主要依靠信息控制。
从力量要素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导性要素,传统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地位下降。
力量的凝聚,必须是在掌握制权优势,尤其是在夺取并控制信息优势和空天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准确的时间,把所需的力量准确地调整和机动到准确的地点和方向,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信息化战争中,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仍非常重要,但重点偏向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层面交战双方的排兵布势、斗智斗勇和战略欺骗;二是战役战术层面的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时间加速信息化战争中,弹道导弹速度达到15马赫,战术导弹速度达到3—5马赫,然而,比这个速度更快的是光速和电磁波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所见即所得。
只要眼睛看见目标,这个目标就意味着立即被击毁。
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中,都是在平面单维空间内进行的战争。
机械化战争中,不断向空中、海洋、水下、太空和电磁空间拓展。
信息化战争仍然需要分别制权,各军兵种仍可继续主宰各自传统的作战空间,所不同的是在时间、空间和力量诸要素之间,必须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
这样一个横向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陆海空天电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将成为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在这个全维空间内,战场是流动的,信息是实时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等诸要素是融合的,力量的运用将非常灵活而且可调、可控。
二,五环理论五环的关系是: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构成自己独特的系统,最终由大脑统一指挥和运转,所以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大脑是不可替代的,心脏、骨头等都是可以替代的。
大脑损坏之后人体将失去作为人类的价值,但人体的其他部位失去之后,人仍然享受人类的尊严,仍然能够进行某些正常的思维或战略活动。
五环模型的特点:一是第一环位于核心,目标虽少但地位最重要,越往外环扩展,目标数量越多,重要性越差;二是已往的战争更多的是攻击最外围的两个环,即第五环和第四环,即打击人员和军队;三是未来战争将主要打击内环及核心环,即打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有机必需品和基础设施。
摧毁指挥机构就像是动脑外科手术,使敌人的大脑失去作用;摧毁有机必需品,使敌人缺乏后勤供应和补给而失去作战持续能力;摧毁基础设施将使敌人断绝物质流和信息流,失去所有战争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外面那两个环不摧毁也没有多大作战能力。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
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
美军认为,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把45枚导弹和4枚激光制导炸弹扔在萨达姆的身边并将其炸死,必将发挥巨大的战略效能,而同样数量的导弹和炸弹,如果扔在巴格达市中心或城市外围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无论造成多大的摧毁效应,都不可能对其政权构成震慑。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1986年的美利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三,斩首的震慑作用震慑的本意是震撼与威慑,其核心是不战而胜,起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理论。
威慑的基础是实力,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才能迫使对方不战而降。
震慑依赖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合理使用。
震慑理论首次运用于科索沃战争,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全面实验。
从伊拉克战争经验来看,震慑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战略行动,有效震慑的原则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重视软震慑力量的综合运用。
软震慑主要是瞄准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进行攻击,无论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让敌人产生错觉,在认识上出现混乱,战争之前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突然感觉到都是错误的,都是上当受骗的,这样就会达到不战而胜的效能。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不战而降,伊拉克政府高官的临战出逃,伊拉克军队后期的不抵抗行动等等都是出于软震慑的效应。
二是软震慑必须有硬震慑的配合。
软震慑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心理战,可以是舆论战,也可以是法律战,当然还可以使用美元或物质利诱来进行作战。
这些方式如果没有火力的硬杀伤作为补充和呼应,将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
所以,软硬震慑方式必须交相呼应,正面战场与隐蔽战场必须相互配合,谈与打要相辅相成,不能完全依赖于和谈,和谈是打的结果,只有把敌人打痛、打狠、打伤、打败才能取得和谈的效果。
当然,在硬杀伤作战的同时,必须边打边看,不能死打硬拼,如果杀伤破坏过度,尤其是给对方造成过度的附带损伤,可能将造成相反的效果,致使对方转入死打硬拼和坚决不和谈的严重后果。
硬杀伤最好是精确打击,精确打击必须要尽量降低附带损伤,这样在外交、舆论及和谈等方面都会留有回旋余地。
软震慑手段的运用,要侧重于心战震慑,包括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和信息战。
这体现了心战为上,兵战次之的战略思维。
软震慑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一是通过媒体战来实施心理震慑。
主要方法是千方百计地诋毁对方领导人,使之在人们心中丧失威信甚至达到厌恶的程度,最终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建立民主自由的新政权。
科索沃战争中的米洛舍维奇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萨达姆都有类似的遭遇;二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定向广播妖言惑众。
主要方法是大力宣传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巨大威力,渲染战争中取得的战果,宣扬战争的惨烈和血腥,制造战争恐怖景象,使对方畏惧战争从而产生投降、不抵抗的念头。
炸弹之母的宣传,51师师长投降的假新闻都体现了这一点;三是通过破坏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增大其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心理,以减缓反战压力,促使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便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硬震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电子战方式摧毁对方的电磁辐射源,使之成为瞎子、聋子、瘫子,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状态;二是使用空袭战方式摧毁对方的关键性目标,重拳猛击,打敌重心,始终保持压力,而且边打边看,达不到目标就炸;三是使用地面战方式快速推进,抢占要害目标和地域,甚至采用特种部队渗透、突击队城市穿越等行动,直接构成心理震慑,制造大势已去的态势。
硬震慑手段的运用,侧重于斩首突击、精确打击、地面突袭和特种作战等。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古已有之。
信息化战争中的斩首行动反映了三个特点:一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单独列为一个战役阶段和独立的作战样式,说明这种作战行动已经具有战略价值而并非一般的暗杀或袭击作战;二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从信息战意义上的对敌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作战,转为对敌方领导人肉体的杀伤和摧毁,体现了打敌要害、斩草除根的作战目的;三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作为实施震慑效能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战争表明,这种震慑效果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显著。
就硬震慑手段而言,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主要体现在空中力量综合震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