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后,大工业以及建立 在其基础上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带动农 村人口持续大规模向城市迁移,进而引起 的变传统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为现代先进 的城市经济社会的过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城市化的含义包括以下五点
市场经济是基本制度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基本动力 人口自由迁移是重要条件 城市和乡村互动发展规律 高水平城市规划建设是关键 大城市超先发展规律 城市化具后发优势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1.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基本制度前提
几乎所有市场经济体制较健全国家, 都 走上了高度城市化。或者说,几乎所 有高度城市化国家都是市场经济。
(五)是提高人类智慧和素质的重要载体
正因为此,古典经济学常常使用“工业城市 ”和“城市工业”这样的术语。
若把两者分开,经济无法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3.人口自由迁移是城市化重要条件
工商业向城市集中发展,必然需要大规模 的人口就业,城市人口自然增长不能满足 这种需要。农村人口自由的迁入城市乃是 城市工商业得以发展的保证。如果人口自 由迁移受阻,农村人口不能进入城市。城 市工商业就不能发展,经济停滞。
隐蔽城市化阶段
近现代工商业开始出现并在一些城市、交通 便利地区和人口集中区发展,带动农村人口 进城就业。
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人口显著增加,但 农村出生率高,新出生人口能够填补流失人 口,农村人口也在增加,甚至比城市人口增 加快。
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不显著。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三)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
首先,实现由“人进林退”到“人退林进” 的战略转变。使自然界能够得到“休养生息 ”。
其次,城市化更有利于控制人数量、提高人 口质量。
再次,大量工业集中城市,有利于技术改造 ,提高素质,减少污染。
最后,也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经济运行基本格局

(城市) 工商业向城 镇集中发展, 带动农村人 向城市迁移, 城镇规模不 断扩大
人口向城镇迁移 (农村) 农村人口向城
农产品流通城市 镇迁移引起农 村人口减少,
农资流向农村 农村土地集中,
农户生产规模 工业品流向农村 扩大,收入
增加。
l前提:1.人口自由迁移;2.土地自由交易;3. 城市招工不受限制。
我国的问题在于
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迁移到城市,一个农民 工在城市工作了数年,在城市占用一定土地 ,但他在农村还有宅基地和住房,仍然占用 着农村土地。
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快速扩张了,但农村村庄 没有相应收缩,甚至也在更大地扩张。导致 土地(耕地)加速浪费。
户籍制度毁掉了我国的城市化和农业!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5.高水平城市规划建设是关键
城市设施一般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此 ,城市建设必须有前瞻性、规划性、科学性 。
当现代科学理论还不发达时,尤其是经济学 、城市建设科学还极其贫乏时,欧美就已经 实现城市化了,所以,他们的城市建设具有 时代局限型。
日本的城市规划建设堪称典范。
这城市化提高质量的阶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发达城市化阶段
国民经济走向发达,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经 济社会结构稳定,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迁移 相对稳定,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也稳定 下来。
这一时期城市化质量继续提高,社会文明程 度大幅度提高。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三)城市化类型和模式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看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 从国家和地区的规模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1.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看
英国超前式城市化道路。得益于“圈地运动 ”——英国式土地革命。二战后的拉美国家 如巴西也出现了此种城市化。
法国滞后式城市化道路。法国历届政府顽固 地执行小农经济,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迁移 。城市工商业得不到充足劳动力,发展缓慢 。致使法国长期落后。
相对城市化阶段
近现代工商业开始加速在城市集中发展,带 动更多农村人口进城就业。
城市规模开始明显扩大,虽然农村人口出生 率高,农村人口也在增加,但是已经没有城 市人口增加的快。
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开始显著提高。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绝对城市化阶段
近现代工商业进一步在城市集中发展,尤其 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人口更大规模进 城就业。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城乡物质能量交流的几个比例关系
城市生产发展能接受的劳动力=农村人口迁 移到城市的劳动力。
农村迁移出去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力提高析 出的剩余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提高增加的剩余产品=城市扩张 需要的更多的农产品。
这些比例不相等,必然产生城市化问题或者 三农问题。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 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
2020/11/17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引 言
近代以来,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农村人口 持续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 结果是,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城市 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就是城市化过程 。 城市化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 史过程,谁要是违背这一趋势,谁就要失去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良机。
几乎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转型 国家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或者说,几 乎所有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都不是市 场经济。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2.工业向城市集中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
工商企业按其自身特点必然向人口集聚、交 通便利、信息广泛地区集中, 并进一步带动 人口集中,或者使原来的城市扩张,或者形 成新兴城市。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6.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两个表现形式: 一是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更快的增长 二是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
的比重提高。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比重提高
占 比
76.4% 57.2%
11.4% 9.6%
13.3% 5.5%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结构
城市
相对稳定 农村 占总人口90%
工业不断向 城市集中发
占总人口10%
展,带动农
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城
城市 不断迁移
占总人口90%
农村
市人口增加 ,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10% 减少。
n 现代工业社会的城乡结构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二)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城市化对投资需求具有倍增效应。城市化将 带动房地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进 而为工商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良环 境。
城市化对消费需求具有倍增效应。农民在农 村,一方面他的消费自给自足,形不成市场 需求;另一方面,受收入和消费环境限制。 一旦迁移到城市,消费将成倍增加。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城市化可以析出大量耕地
我国城市人均占用土地0.15亩,农村村庄人 均占地达0.35亩。
假设今后10到15年全国8亿农民彻底迁移到 城市,可以析出1.6-2.0亿亩土地,也就是 说废弃的农村村庄可以增加2亿亩耕地。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四)是节约耕地促进农业发展根本出路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到城市,城市规 模扩张,农村规模收缩。
城市人均占用土地远远小于农村村庄人均占 地。因此,城市扩张占用土地,小于农村收 缩析出的土地。
伴随着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其耕地可 以卖给剩下的农民,这样,农民生产规模不 断扩大。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扩张,城市人口更快增长 ,农村人口开始减少。
这是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稳定城市化阶段
工商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达到一定高 度,整个国民经济走向发达,农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减少。甚至会出现城市人口回流乡村 的现象。
城市规模扩张放慢,城市人口增加也放慢, 但城市建设质量快速提高。
7.4% 3.5%
12.5% 3.2%
50万以下 50-100万 100-250万 250-500万 500万以上人口
1900年
1980年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7.后起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后起的国家工业化进城更快 城市化进程也必然加快 究其原因:一是可以学习和借鉴;二 是科技和生产可以引进并叠加发展。
3.大国的城市化和小国的城市化
大国的城市化与小国有所不同: 第一,大国一般要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
经济体系,而小国不然。 第二,大国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城市化一般要
解决人口问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最棘手的 问题。 第三,大国城市化一般持续时间长。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四)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近现代工商业向城市集中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城市大发展; 整个国民经济向城市集中; 城市文明广泛普及。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中国新型城市化 道路研究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
隐蔽的城市化阶段(15%以下) 相对的城市化阶段(15%-30%) 绝对的城市化阶段(30%-70%) 稳定的城市化阶段(70%-90%) 发达的城市化阶段(90%左右)
制造业厂商设在城市有许多外部经济。 城市发展具有聚集经济效应。早在100多年
前,恩格斯在深入考察了伦敦发展后对城市 的聚集经济效益表述得更形象、更直观,他 说:“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口这样 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的力量增加了 100倍。” 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摇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