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清代八旗_杨永琴

浅谈清代八旗_杨永琴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3年第4期(总第75期)民族历史 〔收稿日期〕2003-04-31〔作者简介〕杨永琴(196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员。

浅谈清代八旗杨永琴(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

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中图分类号〕K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3)04-0082-0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拉开了征伐诸部统一全国的序幕。

由于努尔哈赤指挥有力,所率部众作战积极,战事节节胜利,归附日众。

经过60多年的战争,在顺治元年(1644)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清王朝,统治中国267年。

在满族统一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和军事需要,建立了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建立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

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

由于人口的增加,打破了5个甲喇编一固山的限制,所以清朝只有八旗。

“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

”[2]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的旗色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成为清朝入关和统治人民的支柱。

八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其子侄宗亲分领八旗,称“和硕贝勒”或“固山贝勒”(贝勒,意为旗之王,是宗臣贵族的统称)。

满洲的各阶级都包括在八旗之中,“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3]。

而封爵有亲王之名,即仿明制,定为十四等,等级较明为多,而待遇较明为薄。

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封王无国,皇子受封,或仅称公。

努尔哈赤建国以后,军政大权掌握在他自己的几个兄弟与儿子的手中,建立一套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封建统治制度。

清代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是皇帝与诸王旗主权力斗争的产物。

上三旗为天子自领,包括正黄、镶黄、正白旗;下五旗为诸王贝勒贝子公分封之地,按爵位大小分给领地及属人,下五旗王公的权力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各旗旗主与旗内属人隶属关系加强,分别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

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攻战职能削弱,防御职能加强,以后佐领增加,各旗也分设前锋、护军、火器营、亲军、步军等营伍。

章制日趋完备,兵数也不断增加,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禁卫营和驻防两类。

禁卫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

郎卫侍御帝室,在上三・28・旗中选拔,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

兵卫守卫紫禁宫阙、皇陵、皇家林苑等,以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统率。

兵卫包括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步军营等。

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点、重镇及军事关隘,八旗驻防兵有四类:即畿辅驻防兵、东三省驻防兵、各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等,分由各地将领统率。

各地八旗驻防线有五条,分别是:“由北京经宁夏、绥远至凉州(甘肃武威)的长城驻防线。

由德州(山东今县)经开封至西安的黄河驻防线;由江宁(南京)经荆州至成都的长江驻防线;由北京至杭州的运河驻防线;由杭州经福州至广州的东南沿海驻防线”。

[4]这些驻防线,构成了“清对全国的军事控制网”,[5]是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二、巩固国防八旗兵在保家卫国,抗击沙俄侵略,开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旗兵平定“三藩“叛乱、镇压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汗、新疆大小和卓木、西藏第巴桑结的分裂活动,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东北边疆,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所到之处,一片废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边疆地区岌岌可危。

1685年,清政府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八旗官兵与当地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锡伯、蒙古等兄弟民族奋起反击,取得“雅克萨战役”的全面胜利。

三、旗地八旗兵连年征战,驰骋疆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的生活,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清朝建国前,八旗户口既是军户,也是民户。

八旗兵初为兵农结合的松散的军政组织,即战时为兵,无事耕猎。

八旗兵没有坐饷,每逢出征作战时,才发放一些行粮。

1621年,满族进入经济发达的辽东地区后,颁布“计丁授田”令,规定每一男丁授田六垧,以五垧种谷,一垧种棉,“一家衣食,凡百差徭,皆从此出”[6],标志着八旗土地制度的建立。

在近京500里内,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总共圈地16万余顷。

1645年,正式颁布“圈地令”,土地按照等级的高低进行分配,皇帝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其他王公贵族、官僚分给数量不等的旗地,拔给八旗兵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分担兵役的“份地”,于是出现了数量不等的皇庄、官庄、王庄及“旗地”。

旗人占有土地一般并不自己耕种,而是出租给汉族农民,取租放债,过着极为舒适与奢侈的生活。

圈地的结果是大量旗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旗地中得到固定的粮食和收益,而大批原土地所有者的汉人流离失所。

入关以后,颁布正规的兵饷制度,这种粮饷收入在八旗兵丁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另外,八旗兵还月领银、年领米,而从龙入关的满洲八旗的官兵,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官俸钱粮,并且比蒙古、汉军八旗和绿营兵为优厚,八旗兵的定额粮饷,相对于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较高的。

四、八旗兵制八旗制度在清朝统一全国后,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军变成了职业军。

清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加强八旗制度的军事职能,对八旗兵丁的人身自由有着严格的限制。

规定守卫北京城和驻防旗人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因事出境,必须去衙门告假领票,否则依法惩办。

禁止旗民交产、不许旗民通婚、不许旗人经商、做工,只许做官、当兵、当差。

从而把北京和驻防旗人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切断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选择,成为皇权巩固其江山的御用工具。

清朝定都北京后,确定了八旗常备兵制,固定兵额,加强训练。

八旗兵每月练习弓马6次,春秋两季则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

入关以前实行“挑补”旗兵的办法是三丁一兵,康熙年间是五丁一兵,乾隆年间八丁一兵,以后兵的比例逐渐缩小。

北京八旗兵的任务是:对内,平时守卫首都,宿卫扈从;遇事则派往各地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对外,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国侵略。

入关以后,八旗兵成为清朝统治全国的有力工具,军政、军令都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逐渐取消了八旗王公控制兵丁的权力。

八旗兵在入关前,勤于耕作,骑射之风盛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他们以少数兵力对抗数十倍于己的大明军队,最终取得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全国统一后,清政府对八旗兵实行“包管”政策,八旗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典型的寄生集团,虚假强盛的外衣失去了往日的作战能力,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八旗的腐朽、衰弱与堕落,反映出清帝国的衰弱的最明显的表征。

康・38・熙中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满族官员,生活腐化,弹筝击筑,每日宾客狂饮,奢华之风盛行。

利用各种手段攫取财富,贪赃枉法的官员渐多,少数人成为大量财富的拥有者,而多数人则成为债务的背负者,八旗内部分化日益严重。

五、八旗生计八旗生计问题日益显现。

最初对八旗人丁给予的优待政策:圈拔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已经满足不了八旗人丁的日常所需。

清朝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赔款、割地条约,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不得不削减兵饷。

官兵的饷粮“减成折色”进行分发,部分饷银折成制钱,八旗兵只能领到原饷的六七成,有时甚至拖欠饷粮甚至不发,许多旗丁,迫于生计困蹙,往往指饷粮借贷,口粮和兵饷用于还债。

进关初期,八旗兵都有粮饷,可以维持一家数口的生计。

以后,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额,饷有定数,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粮食减产、收入减少,原本入不敷支的旗人生活陷于绝境,加剧了贫穷。

八旗的上层官吏和中下层旗人往往由于经济的困窘出典或出卖其名下的旗地,这种做法在大清律例中是不允许的,“不准典卖与民”。

随着八旗官兵的奢侈浪费,每月领得的饷银,十天之内就挥霍一空,私买私卖旗地的现象加剧,清政府已无力制止这类事件的蔓延,至1852年,取消了旗民不准交产的限制,旗地崩溃。

面对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也试图用许多办法进行解决,诸如赏赐银两,替兵还债,每年加赏旗丁一月钱粮;在汉军八旗和绿营兵中任用满族官员,增加满洲旗丁的兵额,扩大食饷范围,挤占汉人的文官职位,拓宽旗人的入仕途径;动员汉军旗官兵出旗,增设养育兵的钱粮;鼓励京旗人丁从事农业生产。

所有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

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削弱了八旗制度的军事职能,驻防旗营制度难以为继,呈现瓦解之势。

加之,满族官吏对汉人的剥削日甚,饥馑之民增多,汉族人民的武装抗清斗争遍布许多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旗人”彻底摆脱八旗制度的束缚已势在必行。

1864年,清政府放松了八旗制度对满族人民的束缚,听任旗人往各省谋生。

旗人摆脱了“不工、不商”的限制,运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他们自食其力,从事自己喜欢或力所能及的工作,诸如从事农业劳动、做工、经商、充当手工艺人等,生计问题得到缓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皇帝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贯穿清王朝统治200余年的八旗制度,随着清朝的衰亡走向尽头。

驻扎在北京和各地的驻防兵纷纷解散,八旗兵制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在历史上消亡。

〔参考文献〕〔1〕清太宗实录[M].卷七,天聪四年五月壬辰1〔2〕光绪会典事例[M].卷一一一三1〔3〕清文献通考[M].卷一七九,兵考一1〔4〕〔5〕莫东寅1满族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7911131〔6〕高干俊谨陈末议奏[A].史料丛刊[C].天聪六年1〔责任编辑 波・土默特夫〕B rief I ntroduction of the Eight-Flag Society in Q ing DynastyY ANG Yong qin(Heilongjiang Province Museum)[Abstract]The E ight-flag system is a specical s oci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Before s oreasing it‘s ruling over the main land,it excised a system of cicilian and s oldier together to every one,in the war every body is a s ol2 dier,and after the war,they are civilians.The system put the military,prod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ogether.The system gave a great im pul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to the rule over the peo2 ple.A fter im posing it‘s ruling over the main land China,people of the ruling Man nation were dispatched to every place needed for safe guarding the country,and they became profess onal s oldiers.They gav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s of finghting the enemies,safe guarding the country and uniting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the country. The E ight-Flag ruling class decayed along with the down g oing of the Qing Dynasty,and at last diminished together with the Qing Dynaety.[K ey Words]the E ight-Banners system;the routine army service system;the E ight Banners livelihood ・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