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内容提要】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探索发现课堂幽默化建立平台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

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1、给教学“充电”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

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

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

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

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

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方法1:(25-20)÷25=20%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

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如:(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20÷25=80%(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25÷20=125%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

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1)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3)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最多可以搭配几组?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

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2) 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

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

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

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

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

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

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

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

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

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42×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2就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2”进行解释,的长度。

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的这些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果将学生看作地球,那么教师就是始终围绕地球运转卫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抛不开教师。

无论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还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为“教”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并寻求进步,学生也在学习中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提高并获得硕果。

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教学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