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② 参见杜受祜 、丁一主编 《中国城市化道路 ———思 考与选择》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88 年) 第 1 —17 页。
③ 辜胜阻 : 《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其对策》, 《人口研 究》1991 年第 5 期 ;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浙 江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196 —201 页 。
由于最初的城市化道路之争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 国 “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 , 城市规模就 成了最初讨论的中心 , 并由此形成了 “小城镇论”及 与之相对的 “大城市论”, 随后又派生出 “中等城市 论”与 “大中小论”等 。“小城镇论”的立论依据主 要是 “国情与乡情”, 持此论者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 大城市存在诸多城市问题 , 另一方面 , 他们认为 , 在
④ 孟晓晨 : 《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 《城市问 题》1990 年第 1 期 。
⑤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文件》, 中发 (2000) 11 号 。
⑥ 朱镕基 :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人民日报》2000 年 10 月 20 日。
其四 , 从近期经济发展的问题入手 , 认为目前中 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了产品过剩 , 市场需求不 旺 。在 1999 年的 “保八”战役中 , 城市化被发现是 应该可以长期拉动内需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城 市化被赋予了新的作用 , 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其五 , 农民 、农村 、农业的 “三农”问题在近几 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 , 如何解决 “三 农”问题亦成为一个大课题 。尤其是人们认识到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 而解决农民问 题的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 。于是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 成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 。这次在 “三农” 问题上重提城市化已经不同于 1980 年代初对城市化 作用的认识 , 而是充满了对城市化紧迫性的认识 。这 方面的文章与论著林林总总 , 反映了认同的普遍性 。
与这些争论进行的同时 , 西方发展经济学与城市 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经验越来越多地介绍到我国 , 使国内学者研 究的视野得以不断扩大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 这 些介绍中披露的国外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城市 病与发展病 , 是促成我国长期以来控制大城市发展并 对小城镇化道路产生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
总之 , 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及其相应研 究 , 客观上起到了使我国城市问题研究不断深化的实 际效果 。在 1980 年代初期 , 我国城市学界对于城市 化理论开始做了一些一般性的阐述 , 正是由于城市化 道路问题的提出 , 人们才开始关注城市体系的理论 , 关注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 , 对于城市规模效益也做了 许多探索 。同时 , 把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二元论 等结合到城市化机制的分析之中 。但是 , 城市化一般 理论的研究大多没有得出十分确定的结论 ; 而具体的 城市化理论研究又过分地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个性的
其二 , 许多人看到 , 在中国经济由短缺开始向过 剩阶段过渡的时候 , 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达到了 30 % , 而按照一般规律 ,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达 到了 30 %左右以后 , 就应该进入一个加速期 ②。胡鞍 钢应用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对照中国的现状 , 指出 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③, 这一论点为许多 人所接受 , 反复论述的文章也屡有发表 。此外 , 樊纲 用我国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做比较 , 也得出了同 样的结论 ④。
② 高佩义 :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经济科 学》1991 年第 2 期 ; 田夫 :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述要》, 《城市经济研究》1993 年第 10 期 ; 白雨 : 《中国的城市化研究综述》, 《学术研究动态》 (南 宁) 1991 年第 4 期 ; 崔功豪 : 《近 10 年中国城市化 研究的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 年第 1 期 。
既然推动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 要求 , 怎样推进城市化以及发展什么样的城市 , 就成 为新时期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对此 , 大多数人的 回答还是走小城镇化的道路 , 中央政府也再次选择了 重点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我们甚至注意到 , “城市化” 一词也因此被 “城镇化”所替代而不再出现在政府的
学术述评
一面 , 对城市化理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则显得很 不够 。可以说 , 城市化理论研究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偏 差。
从 1980 年代初到 1990 年代初的这一段时期 , 是 我国经济 、尤其是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 期 , 小城镇在这一时期获得一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 然 。1989 年 12 月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 , 积极发展 小城镇成了官方的选择 。此后一段时间 , 对于中国城 市化道路的争论就不再那么热烈了 。
其三 , 有学者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国际大背景出 发 , 指出 1997 年之后 , 我国的城市化面临 “市场窒 息”的威胁 , 而 “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积累 , 给中国改 革留下的选择和回旋余地已经不多了”, “为了同 ‘马 尔萨斯 —洪吉亮’死亡阴影赛跑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不能过低”。“这一目标使中国的城市政策第一次从其 他核心政策配套层次上升到了核心政策层次 , 成为能 够同时在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国际市场和提高消费效 率 、扩大国内市场两个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政策选 择”⑤。
一 、城市化道路论争与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
在我国 , 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 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 , 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 分明显 。
(一) 第一 、二阶段 : 从道路之争开始 , 理论研 究渐次深入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 , 但 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 , 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 展方针展开的 , 还不曾使用 “道路”一词 ①。1980 年 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 , 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 烈 , 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 , 如城市化 的动力 、机制 、一般过程 、一般规律 、空间展开形式 等等 , 发表文章之多 , 参加学科之广 , 观点立论之 杂 , 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②。
·学术述评·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理论研究述评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 。20 多年来 ,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 。总起来 看 ,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 自 1979 年到 1983 年 , 是清除错误认识 , 明确 中国一定要走城市化道路的阶段 。第二阶段 , 从 1984 年到 1993 年 , 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产生 、展开与 深入的阶段 , 其间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 , 在 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做了许多拓展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90 年代中期至今 , 这一阶段对于城市化重要性的认 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 尤其是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开始 了全方位的探索 , 有了新的特点 。
Ξ 本文作者赵新平 , 1962 年生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 学系博士研究生 ; 周一星 , 1941 年生 , 北京大学城 市与环境学系教授 。
① 从字面上讲 , “方针”与 “道路”并没有本质的区 别 , 但 “方针”一词主要是规划学界用于城市规划 的 , 而城市化道路问题成为全国多种学科争论的焦 点 , 则是从费孝通的《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 (载 《江海 学 刊》1984 年 第 1 期) 催 生 出 来 的 , 从 此 “道路”一词用于城市化时主要指城市化的 “模式” 选择 , 而 “方针”一词就使用的越来越少了 。
(二) 第三阶段 : 以小城镇热为动力 , 城市化理 论研究进入制度层面
随着 1993 年经济出现过热 , 中央政府开始进行 财政紧缩 , 直到 1997 年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 期间又 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 这些都转移了人们的注意 力 。危机过后 , 人们发现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 “相 对过剩”时期的到来 。但对城市研究领域而言 , 人们 则发现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所谓 “城市短缺”。于是 , 城市化再次在新的意义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研究以及 实践的热点 。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00 年 “11 号文 件”⑤ 的发布以及城市化问题被列入国家 “十五规 划”⑥ 为标志 , 城市化问题从民间 “热”到了中央 。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一 , 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 , 我国经济增长也出 现滞缓局面 , 经济严重依赖于对外出口 , 储蓄增加 , 需求不旺 。这说明中国经济 “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 长阶段和调整期”⑦。王பைடு நூலகம்更明确地指出中国经济发 展已经进入了 “工业化的中期”, 而 “工业化中期阶
① 周一星 : 《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 《管理世 界》1992 年第 6 期 ; 《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 论》,《城市规划》1988 年第 3 期 。
⑦ 胡鞍钢 : 《中国经济的现状 、短期前景及长期趋 势》,《战略与管理》1999 年第 3 期 。
·133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段的基本特征 , 是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并 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涌流 , 由此引起经济增长速度 进一步加快 , 同时 , 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出现 了向农业以外急剧转移 、城市化比率迅速提高的情 况”①。
于 “中等城市论”, 则主要是对前二者观点的折中 。 在激烈争论的同时 , 周一星跳出了城市规模单一
取向的框框 , 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 城市规模 , 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 的 , 企图以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 没有抓住 问题的关键 。指出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 , 并 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 “多元论”的城市化 方针 ①, 这一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此 外 , 夏振坤与李享章提出了城市化道路的 “三阶段 论”, 认为人口向城市或城镇的转移具有垂直与平面 两种不同的形式 , 应当在不同的阶段走不同的道路 , 即第一阶段以向小城镇转移为主 , 第二三阶段则主要 是向城市转移 ②。还有其他的学者结合对中国城市化 动力机制的分析 , 提出了 “二元城镇化战略”③, 即 “设想发展两种城镇圈带 : 第一种是发展像长江三角 洲 、珠江三角洲 、京津唐和辽中南这种城镇比较密集 的城镇圈带 ; 第二种是发展市管县这种城镇圈带 , 即 通过加强主体城市和延续城市 (市管县的县城) 之间 的网络建设来加强市管县内镇的城镇化”。孟晓晨在 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的基 础上 , 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 “双轨归一说”④, 即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 ,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 间迁移和向非农业的职业转移不能同时实现 , 因而现 实中 “我们选择的城市化是双轨的 , 一轨是直接的城 市化 , 两个转移同时完成 ; 一轨是滞后的城市化 , 先 职业转移后空间迁移 。最终必将双轨归一 , 实现完全 的城市化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