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发求实效课程文化显特色——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余年,课改研究是我市十五、十一五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立项数、省教学成果获奖数都位居前列,“校本人本、实事求是”是其显著特点。
近年,我市中小学立项进行的课程研究与时俱进,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一、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进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①。
纵览我市近年课程改革研究的立项课题,其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高原期、攻坚阶段的突出问题,聚焦本校的实际问题,将实践的理性改进与先进理论的实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文化重建紧密结合,师生的差异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
可简括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研究更加务实。
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点和出发点。
而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策略各不相同。
近年我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务实,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有的学校立足本校已有基础,遵循课程建构理论,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构共生。
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承担的《“活教育”课程的分类建构与实践》,以生活为轴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主题沉淀式建构和常规教学式建构的方式,建设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页课程为框架体系的、充满生活色彩和幸福感的学校活教育课程。
他们开发了雏鹰起飞操、健康活力操、英语绕口令操、校园集体舞、户外趣味益智活动等生命健康课程,星期二英语午会、英语绕口令操天天见、英语百合学院等英语生活课程,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的种植园、厨艺、陶艺、科创节等生①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活DIY课程;他们尝试了“活教-活学-活用”单设计与实践,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教学相长;他们以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三组”建设、问是问能问效“三问”追及的课程策略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
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在《住宿制小学晚间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整理了儿童阅读必读书目和年级选读书目,保证112套共读图书每本都有45本的复本量,开展了晚间儿童阅读指导课例研讨;整理了适合儿童观赏的经典影视作品110部左右,目前正在按年级进行整理和点播平台的建设工作。
有些学校传承本土文化,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着力探索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
如双流县东升小学承担的《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的“三进”研究。
他们利用节庆时机,邀请川剧专业表演走进校园,让全校师生感受川剧、直观地了解川剧、欣赏川剧,与成都市川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市川剧院派专家定期到学校培训教师,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
他们把对川剧文本、音乐、美术、表演(唱、念、做、打、舞等)的学习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以人文学科为主)结合起来,进行拓展性和渗透性的教学。
他们在“大走班”活动中设立“川剧兴趣班”,在每周三下午的大走班活动中开展川剧训练、表演活动;成立少儿川剧艺术社团,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定时定点的川剧技能训练和川剧节目编排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表演中受到川剧文化的熏陶。
他们以川剧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在校园四周围墙上、艺术长廊里、教学楼的走廊楼梯上、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以文字、绘画、实物造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川剧文化。
而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聚焦“小龙队”活动,新开发“板凳龙”舞龙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观龙、学龙、画龙、剪龙、捏龙、做龙、颂龙、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了黄龙溪古镇资源。
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专门成立“种植”和“养殖”兴趣小组,打造校内种植养殖园,种植青笋、青菜、萝卜和桑树等,开展班级盆栽活动,开发校外县域内的林木基地、大棚蔬菜、食用菌、养殖场和家庭养蚕等资源。
不少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是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个新亮点。
温江区和盛小学承担的《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我市2011年度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他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校本课程《排球足球》教学大纲,有排球足球基本知识、排坛足坛健将、女排精神等内容;一二年级每周、三四五年级间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研究课,每学期组织排球足球班级联赛,师生同乐的排球足球赛,校际间有友谊赛,参与率100%;举办有关国内外排球、足球大事、排球足球动态、足球明星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文化长廊、橱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营造良好的校园排球足球氛围。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全校各年级每周实行“3+1”的课程安排模式,“3”指三节体育课中引入30%(低段)、40%(中、高段)足球相关活动和游戏,“1”指一节专业足球课。
学校特别开辟了专项“足球运动空间”,每天保证一个年级15分钟的足球集体训练,把每周三的午会确定为足球专题午会,星期五的班队会时间进行“一次足球班会”,每月利用一次集体朝会时间做“一次足球讲座”,每年上下半年各搞“一次足球征文或绘画比赛”。
成都市光华小学《“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则通过对川西民俗体育活动的搜集整理和改造,选择了捉迷藏、翻花绳、放风筝、转风车、滚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跳房子、跳皮筋、抓子儿、扯响簧、转陀螺和丢沙包等安全易学、不受场地限制、富有童趣、适合进入校园的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校园,课内与课外、平时与节日、自主与社团相结合,每天晨练与民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每周五下午“2+1+1”组织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科学、民俗体育实践活动,每期一次民俗体育亲子运动会、民俗体育班队课,每年举行一次川西民俗体育节。
(二)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研究更有品位。
为了学校,尤其为了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校本课程的品质追求。
近年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有力强化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也激发了学校探索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的课题用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如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国学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富有特色,学校秉着“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将川剧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以传承川剧文化、弘扬巴蜀神韵。
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 通过学校种植和养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致力于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的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生命的机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积极、快乐、健康的生活园地,感受童年的乐趣,在种植养殖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珍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从而丰富其生命历程。
这样,学校办学理念因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而具体生动,校本课程开放与实施而学校办学理念而丰盈升华。
有的课题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学校课程文化。
如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不仅活动课程化、序列化、社团化,还编写重在歌颂中国龙“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和谐包容、龙腾奋进”精神的校本教材,将学校寄宿院落分别命名为育龙苑、塑龙苑、腾龙苑等,这样不仅进行了古镇龙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龙文化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龙文化的热爱、对龙精神的探究和争做小龙人的渴望。
成都市光华小学在《“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中,将民俗体育定位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川西民俗体育活动指在成都平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活动形式,它与四川成都的茶馆、街市文化、民间娱乐方式紧密结合,因邻里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充分交流对话,形成的融娱乐、锻炼、竞技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它是四川成都地区的老百姓长期积淀的一种知识和文化。
这样,学校课程开发因传统文化而有根有魂,健康发展;传统文化因校本课程而具体生动,源远流长。
有的课题立足教育国际化,在国际理解和交流中丰富学校课程文化。
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进行的《小学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在“感悟巴金精神,进行博雅、大气的品格与学养教育,培养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办学目标指引下,把教育的本土性与教育的国际性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创建1.6课程模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活动开展国际教育,将学校学科课程融入国际和全球视野,使之渗透于各学科、德育,特别是活动之中;开展了亲近文化人、亲历文化城、过好传统节、自创文化节、争做文化人的系列活动;成立了少儿国际交流部,得到英国大使馆立项和汇丰银行资助,与英国友好学校全面开展师生互访互学交流,探索“两校共同制定一个共建目标——共同展开活动——分享过程成果——面对面同课异构——总结分享”的交流模式;利用学校独特的、本色的教育资源,编写了《东东学礼仪》《东东走中国》《东东走世界》高中低段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
面向世界,分享文化。
(三)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研究更富成效。
多样化、个性化是现代学校的应然,特色化是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学校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特色无疑是核心要素,不可或缺。
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少学校研究立意为彰显课程特色,以课程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使研究更深入持续,使成效更深刻显著。
温江区和盛小学通过《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无论是晨曦初露、落日黄昏,还是烈日当头、阴雨霏霏,学校操场上总活跃着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矫健身姿,拉拉队员热火朝天的加油助威声,现场解说的妙趣横生,后勤保障的忙碌身影,孩子们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整个校园活力四射……该校女子足球队在2011年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竞赛成都赛区比赛、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锦标赛乙组比赛中均获冠军,获成都市体育特色评选活动一等奖。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将“校园足球”普及化、规范化、课程化,建设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以足球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足球小型竞赛活动为推动杠杆,以足球训练工作为提高的学校体育特色,以足球文化、足球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他们策划专项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成功举办了“足球嘉年华”系列活动,代表青羊区参加了成都市第二届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