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教学中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教学中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课文教学需要把握三个要求:一个是识字写字,小学阶段必须对识字写字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

二是要读好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是积累语言,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其中,最让老师们困惑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使阅读教学更有效的问题。

教学中要把握好三个层次读:
一读:读正确。

课课保证课前让学生借助拼音读1—2遍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要求“会认”与“学会”的字和它们所带的词,先与生字见面。

不同学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逐渐提高。

高年级尽量不把“读正确”这一要求放在课内,即尽量把认生字的过程放在课前。

读流利,读课文,重点反复把带有生字的词句读准确、读流利。

自由读、抽读、跟读与范读相结合。

遇到长句子或者学生不宜读好的句子,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示范的作用,以及通过小组互帮的方式解决好。

二读:读得有感情。

通过各种办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感受、理解生字词所表达的意思。

一般带有生字的词句,是感受、理解文章的重点,要单独提取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

比如:“圆”。

汉字是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在文章中表达着一定的意义。

只有体会到这些词句的意思,才能记好生字,进而把文章读得有声有色,读出味道。

三读:背诵积累。

读好课文之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积累好的词句,背诵优美的句段,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好词佳句,使他们能够继续与生字常见面。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无论哪一种方式,目的都是发挥识字帮助阅读的功能,通过认识汉字,把课文读好。

具体设计教学时,要依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学段、不同差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不要一成不变,照搬照抄,拿来主义。

最主要的是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