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地质学期中复习作业题

遥感地质学期中复习作业题

遥感地质学复习作业题(1234版)一、基本概念遥感技术:在遥远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从而对目标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进行识别,称-遥感地质学: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广义遥感:狭义+过去的地球物理场的测量,航空重力、磁力、以及机械波的探测。

狭义遥感:为获取目标物的电磁辐射信息而选择的手段,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

主动遥感:如果用人工辐射源向要探测目标发射电磁波,然后用遥感器接收反射回来电磁辐射信息,从而据此来识别地物的属性,称~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从而据此来识别地物的属性,称~成像遥感:是指所获取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被转换成图像的形式(二维、平面)。

非成像遥感:对目标物的一度空间如温度的测量,获得的曲线形式数据称~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辐射进行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技术系统,称~电磁辐射: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发射的过程(课本)。

电磁波能量的传递过程(发射、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PPT)。

紫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紫外波段。

可见光遥感: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进行航空摄影。

红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红外波段。

多波段遥感: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同一目标物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

微波遥感:遥感器工作波段选择在微波波段范围的遥感。

传(遥)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称~天线扫描成像遥感器:主要指工作在微波波段(0.8—100cm)、有源主动、天线侧向扫描、能产生高分辨率影像的成像雷达。

包括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水平极化:电场强度和入射面(通常是地表面)互相垂直的称~垂直极化:…………………………………………………平行的称~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型,称~多普勒效应:由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的频率改变,称~电磁波谱: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称为~ 光度测量:对可见光波段的辐射量测定是~辐射测量:对红外到无线电波段的辐射量测定是~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灰体:发射率比黑体小,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称~选择辐射体:发射率与波长有关的物体,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称~ 物体的热惯量: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量度,热惯量越大,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越迟钝。

热惯量是描述物体特性的一个宏观物理量。

辐照度: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后到达固体地球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辐射能量。

其单位为:瓦特/平方米(W/㎡)。

辐射源: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能够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物体都称为辐射源。

感光材料:凡经过曝光后发生光化学作用,经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后,能够形成固定影像的各种材料总称。

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时间效应:指同一地点的相同地物,其波普特征会随时间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由于时间推移而导致的地物电磁波普特征的变化,称~空间效应:在同一时刻、同一类地物,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不同,其波普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由于空间位臵不同导致同类地物自己波普特征的变化,叫做波普特征的空间效应。

消色体:对入射光中各种波长的单色光进行非选择性吸收与反射的物体(黑、白、灰)。

彩色体:对入射光中各种波长的单色光进行选择性吸收与反射的的物体。

光电转换:将辐射能转换成光信号。

电光转换:将电信号转换为便于传输、显示、记录、处理的光信号。

磁带:遥感信息的暂时性记录介质是具有磁表面的柔软带状记录介质。

遥感影像:通过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称~遥感图像:遥感影像经过处理或再编码后产生的与原物相似的形象,称~假彩色:遥感影像采用截止滤光技术、假彩色胶片摄影或经彩色合成后形成颜色,它并非该物体的天然颜色。

如绿色植物变成了红色。

真彩色:指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都分成R、G、B三个基色分量,每个基色分量直接决定其基色的强度,这样产生的色彩称为真彩色。

像点位移:由中心投影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臵的移动,叫做像点位移。

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1mm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白线对数。

地面分辨率:指遥感影像上能分辨的两个地物间的最小距离。

色调:指黑白像片上影像黑白深浅的程度,是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与感光胶片产生化学反应的记录。

灰阶:黑白像片上的色调,称~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洁程度、白色的数量。

明亮度(强度):指颜色在视觉上引起的亮暗程度。

像片:在投影中心与地物之间的投影面上的影像。

图像影像重叠:为保证连续覆盖和相对立体观察,相邻像片间需要有部分影像重叠。

航向重叠:沿航向方向的影像重叠,称~旁向重叠:两条相邻航向间的影像重叠,称~距离向分辨力:垂直于飞行方向,脉冲发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方位向分辨力:平行于飞行方向,相邻两个脉冲之间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帧幅式航空像片:航空摄影获取的反映地面特征的影像像片。

全景式航空像片:具有极高影像分辨率,整幅影像光强相同,但两侧边缘几何畸变较大的像片,称-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某一位臵时,反射到探测器单元上的那一束光线的立体角,称~瞬时视场:扫描镜在某一位臵时,反射到探测器单元上的那一束光线的立体角所包含的地面面积。

多时相效应:不同时期太阳辐射、气候、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造成地物电磁辐射的差异,地物在不同季节或日期的同波段影像色调也会有差别,这就是~热图像热量效应:受空气、风等因素影响,一个很小的热目标,特别是一些高温地物,其热图像会比原物大许多。

热阴影:热红外图像的阴影是阴影处太阳辐射未直接照到而温度较低,呈现暗色调,称~ 透视收缩:所有面对雷达的斜坡,其雷达图像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

暖信息:热图像上,真实温度高或发射率大的强辐射体为浅色调(暖信息,暖色调),反之为冷色调,冷信息。

光化学转换:光化学转换技术亦称光化学制氢转换技术,就是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氢的化学自由能,通称太阳能制氢,属于另一类太阳能利用途径。

是目前太阳能应用的三种主要技术方式之一。

(百度百科)发生在遥感的感光材料上,将光辐射转换为化学信号。

雷达近距离压缩:斜距显示的图像上,原来等长度的目标长度将被压缩,且近距离端比远距离端压缩得多,造成距离的几何失真。

雷达叠掩:一些坡度很大的目标,如陡峭的山峰等,在大俯角情况下,顶部比底部先成像,产生目标倒臵的视觉效果。

遥感图像处理:以遥感图像为信息源,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按照确定的数学—物理—地质模型,通过地质、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方法所进行的地质遥感信息处理。

光学图像处理:通过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对以胶片形式的遥感图像进行的图像信息处理,称~密度分割:地形图的等高线相仿,照例可按一幅图像中密度或灰度值的变化范围,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等值面对影像密度函数进行分层,用等值线图来表示图像各部分的密度变化差异。

加色法:将不同波段的黑白透明片分别放入有红、绿、蓝滤光片的光学投影通道中精确配准和重叠,生成彩色影像的过程。

差值增强:也称反差扩展、拉伸增强,是一种通过拉伸或扩展图像的亮度数据分布,使之占满整个动态范围,以达到扩大地物间亮度差异,分辨出尽可能多的亮度等级的一种处理技术。

边缘增强:取同一母片的正负拷贝,使之精确重叠,当二片的冲印处理条件相同,由于密度相反,影像相互抵消;若将而在作为微小错位,在做曝光冲印,地物边缘部分因密度差改变,不再相互抵消而实现出来,呈现为一条亮线,这种方法称~影像相减:同一地区前后两个时相、同波段但符号相反的模片相掩,假设两次成像的光照水准相同,则正负相叠,影像相互抵消。

图像恢复处理:旨在改证或补偿成像过程中的辐射失真、几何畸变、各种噪声以及高频信息的损失等。

图像增强处理:对经过恢复处理的数据通过某种数学变换,扩大影像间的灰度差异,以突出目标信息或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可解译性。

图像复合处理:对同一地区各种不同来源的数字图像按统一的地理坐标作空间配准叠合,以进行不同信息源之间的对比和综合分析。

图像分类处理:对多重遥感数据,根据其像元在多维普空间的特征(亮度值向量),按一定的统计决策标准,由计算机划分和识别出不同的波谱集群类型,据以实现地质体的自动识别分类。

二、简单题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部分组成?其功用是什么?遥感技术系统包括遥感器和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与预处理及分析解译系统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遥感仪器可将地物电磁辐射信息集中,经过分光处理,获得所需的波段,扫描或摄影形成影像。

运作工具——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平台)。

第二部分是地面系统,即对遥感信息的接收、记录、预处理及储存系统,地面接收站的工具。

第三部分涉及图像处理及解译分析和应用。

遥感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物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

遥感技术的特点是什么?⏹视域宽广:居高临下⏹信息丰富:多波段、综合信息⏹定时、定位观测⏹可以进行计算机处理,建立数据库⏹资料获得迅速遥感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对象:研究地表及地表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子辐射特征⏹内容: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子辐射特征以及分析、测试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地学提取的原理和方法遥感地学解译及成因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评估遥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传统地质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模拟实验⏹图像解译⏹综合分析电磁波的叠加、相干、衍射、偏振(极化)、多普勒效应、波粒二象性的遥感地质学意义是什么?⏹叠加:当振动方向和振动频率均不同的多列电磁波在空间相遇时,相遇点的复合振动等于各列波在该点的矢量和。

⏹相干:条件是频率、振动方向、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出现振动加强或减弱、完全抵消的现象⏹衍射:电磁波能绕过障碍物边缘,引起电磁波传播方向局部改变的现象。

⏹偏振:若电磁波电场强度固定在某个方向上振动,则称电磁波在该方向被极化。

⏹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波粒二象性:粒子(量子)性: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流组成的,电磁辐射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的运动。

波动性--电磁波的时空周期性。

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生干涉、衍射、偏振、散射等现象什么是大气窗口?大气散射、吸收、反射的遥感意义是什么?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