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纲培训重点内容:环评改革的工作进展1、“一法一条例”修正修订工作:《环评法》:修正案工作已经完成;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规划环评、取消行业预审、登记表试行备案管理;加大对“未批先建”的处罚力度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报送国务院法制办;是国务院立法计划。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改革要点和环保部重点工作;环保部将根据国务院法制办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2、加强战略和规划环评抓紧制定“三线一单”技术规范:是下一阶段环评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在战略环评中如何划定红线,如何确定区域环境质量底线等问题。
今年年底前形成技术规范,明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实施,相关管理制度到2018年基本定型。
3、加快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步伐修订环评导则总纲;修订分类名录,制定备案办法;加强对地方指导。
4、强化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健全监管机制:制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
开展专项检查: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专项检查;通过专项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动地方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管理。
5、完善环评资质管理改革资质管理方式:全面修订《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管理办法》;开展全国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下一步重点:提升环评报告质量,扶持环评领军机构,强化环评诚信习题建设,继续打击各类违规行为。
6、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7、加快环评信息联网,推进大数据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1、修订的必要性满足国家简政放权的需要:避免部门职能交叉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需要: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有效融合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需要:环评理论的完善和技术方法的进步相适应修订的目标:1、解决职能交叉和内容宽泛问题2、解决环境准入初筛判定问题: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卫生防护距离等国家标准等等的符合性3、解决源强核算不统一问题4、解决公众参与和环评关系问题理清各部门职能,解决职能交叉5、产业政策符合性、项目建设必要性、工程规模论证---发展改革部门6、社会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展改革部门7、清洁生产、节能---发展改革部门8、地震---地震局9、地质灾害、占用耕地及基本农田、压覆矿产、国土部门建设用地预审---国土部门10、地质公园的许可文件---国土部门11、住建部门选址意见、风景名胜区许可文件----住建部门12、水土保持许可文件、水资源论证许可文件、涉水工程的防洪影响许可、取水口设置许可、占用水利风景区意见----水利部门13、水利风景区---14、文物保护相关许可---文物部门15、环境风险评价涉及的安全评价内容----安监部门16、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部门17、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农业部门18、关于海岸工程项目环评的意见---国家海洋局19、征地拆迁---地方政府20、污染治理单位相关资质证明材料2、修订的总体思路:1、强化建设单位责任主体2、减负瘦身、强身健体3、源强+清单+风险强化建设单位主体责任:(1)、初筛分析判定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规模、性质和工艺路线等与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含产业政策)、规范标准(含卫生防护距离)、相关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的符合性。
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进行对照作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符合、不开展)。
(2)、公众参与依法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开展公众参与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单位;将公众参与工作与环评工作程序相剥离。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建设单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应依法开展公众参与。
本次总纲修订中,优化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将公众参与与环境影响评价分离。
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责任,优化公众参与的形式和程序,探索更为有效和可操作的公众参与模式。
公众参与的开展情况单独编制成册,存档备查,供环评审批决策参考。
减负瘦身、强身健体增加:污染源强核算、明确排污许可证排放清单强化:环境预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BAT技术)简化: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概况部分删除)删除: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源强+清单+风险源强:污染源核算,既是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衔接,也是环评预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环评的准确性清单:明确排污许可证排放清单风险:环境风险高发,必须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3、修订的原则依法修订顺应环评改革思路增强环评工作针对性依法修订建设项目概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剥离由其它部门负责的事项:由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的事项:产业政策符合性、项目建设必要性、工程规模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国土部门负责的事项:压覆矿产、地震、占用耕地及基本农田;水利部门负责的事项: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涉水工程的防洪影响;安监部门负责的事项:安全评价;规划或住建部门负责的事项:城乡规划的相符性;地方政府负责的事项:征地拆迁、区域环境整治。
剥离通过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内容:各类商业协议及资质证明材料;供水、供电、供气和原材料供应、产品购销等相关工程运行基本保障协议;原材料提供单位或污染治理单位相关资质证明材料。
顺应环评改革思路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环境质量底线,三个不批回归环评本意:环境影响可接受性预测,发挥预防作用加强与规划环评联动: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环发[2015]178号)与排污许可证衔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4、重点考虑修订后导则总纲前言适用范围术语与定义总则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导则总纲的定位主要指导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导则,客观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有效性,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方面,开展环评工作之前增加了环境准入分析判定要求,将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相关规划、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以及“三线一单”作为开展环评工作的前提。
为促进排污许可证与环评制度的有机衔接,增加了污染源强核算和提出污染物排放清单要求。
总则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在规划环评中论述,建设项目环评中不再重复。
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置内容以及方案比选合并至总则部分。
对需开展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进行了界定。
简化: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整了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
对于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直接或间接环境影响的社会因子,如文物古迹等可纳入环境敏感区中的保护目标,结合相关环境要素进行评价。
针对目前评价中资料收集和使用情况,明确环境现状调查可充分利用区域或近三年环境监测资料和背景资料。
强化了环境质量本地监测。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论证强化环保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明确有效性的界定原则。
新增条款: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应采取国内外先进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区域环境整治计划及实施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贡献和影响。
(满足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要求)强化: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强调了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重点内容,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损益分析应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两部分。
强调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利和有利影响)进行货币化经济损益核算,以定量的货币化方式评估环境影响,提高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可操作性。
强化: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细化了污染物排放监测要求,强化了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的生态监测方案,明确了环境监测计划的内容,为落实建设单位污染源监测和信息公开的主体责任奠定基础。
取消了社会环境影响方面的监测内容。
强化环境监测计划:包括污染源监测、跟踪监测新增环境监测计划内容,满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要求。
明确排污许可证应载明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污染物排放的管理要求,包括工程组成及原辅材料组分要求,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主要运行参数,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总量指标,污染物排放的分时段要求,排污口信息,执行的环境标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环境监测等,提出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内容。
提供建立日常环境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环境管理台账相关要求,明确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费用保障计划。
按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分别提出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因子、监测点布置、监测频次,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采样分析方法等。
新增: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环评结论应对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明确了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环境风险不可接受或环境风险不可控、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不满足长期稳定达标及生态保护要求、区域环境问题突出且整治计划不落实或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建设项目,应提出环境不可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