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3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5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5.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6.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2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7.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2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3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4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5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1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2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 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2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2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疲劳消除规律):1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科学树立负荷与恢复统一的观念。

2科学判断不同性质的疲劳特征。

3科学识别不同强度的疲劳特征4科学安排消除不同疲劳的时间5科学运用消除不同疲劳的方法。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训练时期的任务适当的安排两者训练比例的原则。

一般训练定义:以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提高运动员各部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非专项的运动技术。

一般训练内容:整个运动生涯中都应该安排一般训练,儿童少年更为重要,不同水平、不同时期、不同项目应合理安排一拿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比例。

专项训练定义:以专项运动技术动作以及专项技术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为主,提高运动员专项所需的各部器官系统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战术理论知识及心理品质等。

专项训练的内容:专项体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项战术训练、专项心理训练、专项智能训练。

.三从一大原则: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大运动量。

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五对范畴: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祖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1.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是根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的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安排训练阶段的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

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

3.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科学设立长远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4.根据比赛的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根据运动训练的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原则。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1. 人体生物是赢得长期性。

2. 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 人体生物适应的周期性。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 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3.集群祖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出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集群祖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1. 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要求。

2. 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边性。

3. 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集群祖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运动员的显示可能和人体机能的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与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科学基础:1. 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2. 机体再过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3. 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2. 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的训练控制的训练原则。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科学基础:1. 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2. 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的实施有效控制。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映、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手机和运用。

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