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练习题试题

高中物理练习题试题

高中物理练习题试题一、单选题(48分)1.(3分)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大小为()2.(3分)一轻质弹簧原长为8cm,在4N的拉力作用下伸长了2cm,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3.(3分)人走路时,人和地球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数有()4.(3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并排行驶,甲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一个人发现甲车没有动,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5.(3分)物体以初速度v0做匀减速运动,第1s内通过的位移为x1=3m,第2s内通过的位移为x2=2m,又经过位移x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6.(3分)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它在第1s内与第2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m时与走完第2m 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7.(3分)如图所示,固定的斜面上有一光滑小球,竖直轻弹簧和平行斜面的轻弹簧Q连接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列说法正确的是()8.(3分)如图所示,A是一质量为M的盒子,B的质量为M,A、B用细绳相连,跨过光滑的定滑轮,A置于倾角θ=30°的粗2糙斜面上,B悬于斜面之外而处于静止状态。

现在向A中缓慢加入沙子,整个系统始终保持静止,则在加入沙子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9.(3分)在如图所示的变压器电路中,原线圈电路输入正弦交流电压有效值为u0,原线圈电路中还接有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副线圈电路中接有电阻箱R,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2,若要使电阻箱消耗的功率最大,则电阻箱的阻值应调为()10.(3分)如图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是同一个单摆在A、B两个大小相同的星球表面的振动图象,其中实线是A星球上的,虚线是B星球上的,则两星球的平均密度ρA:ρB是()11.(3分)引力波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奇特预言之一,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引力波的研究中有决定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对于引力波概念的提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理解:麦克斯韦认为,电荷周围有电场,当电荷加速运动时,会产生电磁波;爱因斯坦认为,物体周围存在引力波,当物体加速运动时,会辐射出引力波,爱因斯坦的观点的提出,采取了哪种研究方法()12.(3分)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该直线上的a、b两点相距4.42m。

图中实、虚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平衡位置在a、b两点处质点的振动曲线。

由此可知()13.(3分)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汽车在0~1s内和1s~3s内相比()14.(3分)氢原子的结构可以简化为一个电子绕一个质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氢原子具有不同能量。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称为a群)处于n=3的激发态,它们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光子,用这些光子分别照射逸出功为2.29eV的金属钠和处于基态的另一群(称为b群)氢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5.(3分)如图甲所示为研究某金属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图乙为采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时遏止电压U c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图,图中频率v1、v2,遏制电压U C1、U C2及电子的电荷量e均为已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6.(3分)用中子轰击铝1327Al,产生钠1124Na和X粒子,钠1124Na具有放射性,它衰变后变成镁1224Mg,则X粒子和钠的衰变过程分别是()二、不定项选择题(16分)17.(4分)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8.(4分)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正确的实验要求是()19.(4分)如图所示,小车板面上的物体质量为m=8kg,它被一根水平方向上拉伸了的弹簧拉住而静止在小车上,这时弹簧的弹力为6N。

现沿水平向右的方向对小车施以作用力,使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起来,运动中加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1m/s2,随即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0.(4分)如图所示,细绳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用固定在墙上的水平轻弹簧支撑,静止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cos53°=0.6,sin53°=0.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4三、填空题(10分)21.(2分)一物体从一行星表面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不计阻力)。

自开始下落时计时,得到物体离行星表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根据题设条件计算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m/s2,物体落到行星表面时的速度大小为m/s。

22.(2分)同一水平路面上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两车运动6秒时,甲车的速度为米/秒,甲乙两车间的距离为米。

23.(2分)如图所示,两相同小球a、b用两个轻弹簧A、B连接并悬挂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水平力F作用在a上并缓慢拉a,当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时,A、B的伸长量刚好相同,若A、B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那么k1:k2=;撤去F 的瞬间,b球的加速度为。

24.(2分)一弹簧受到80牛的拉力作用时弹簧长为14cm,弹簧受到40牛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长度为8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原长为cm。

25.(2分)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回答以下问题。

(1)弹簧的原长为cm;(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cm;(3)分析图线,总结出弹簧弹力F跟弹簧长度L之间的关系式为。

四、实验题(8分)26.(4分)某同学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1)实验室中配备的打点计时器是电火花式的,则应使用的电源电压是V;(2)如图是获得的一条纸带。

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

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x=cm;C点对应的速度是m/s;拖动该纸带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m/s2(后两空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7.(4分)如图(a)所示,楔形木块A固定在水平放置压力传感器上,A的斜面是光滑的。

某同学将质量不同的小钢球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记录小钢珠在斜面上运动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

重力加速度g=9.8m/s2。

记录实验数据后,根据数据做出F-m图像,如图(b)。

(1)由图像知,木块A的质量M=k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若斜面倾角为θ,由图像知,cos2θ=(保留小数点后两位);(3)不同质量的小钢珠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填“相同”或“不相同”)。

五、计算题(18分)28.(6分)如图所示,直线MN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B两处,A、B间的距离为85m,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2.5m/s2,甲车运动6.0s时,乙车立即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0m/s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处的距离。

29.(6分)某校一课外活动小组自制一枚火箭,设火箭发射后始终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运动。

火箭点火后可认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s到达离地面40m高处时燃料恰好用完,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

求:(1)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2)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3)火箭从发射到残骸落回地面过程的总时间。

30.(6分)如图所示,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0kg的小球被轻绳拴住悬挂在天花板上,已知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斜面倾角30∘,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g取10m/s2);求:(1)绳中拉力的大小和斜面对小球支持力的大小;(2)若另外用一个外力拉小球,能够把小球拉离斜面,求最小的拉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练习题试题试卷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刹车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μ=ma,解得:a=μg=0.7×10m/s2=7m/s2,刹车位移为:x=v022a =1422×7m=14m,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D【解析】弹簧伸长的长度为:x=2cm=0.02m,弹簧的弹力为F=4N,根据胡克定律F=kx得:k=Fx =40.02=200N/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答案】C【解析】人走路时,人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它的反作用力分别是人对地球的吸引力、人对地面的压力、人对地面的摩擦力。

所以人走路时,人和地球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数共有3对,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D【解析】因为甲车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东运动,说明甲车相对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则甲向西运动;乙车内的人看到甲车没有动,则甲和乙的运动情况一致,故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解析】A项,根据△x=at2得:a=∆xt2=−11m/s2=−1m/s2,则加速度的大小是1 m/s2,故A正确;B项,根据x=v0t+12at2得:v0=3.5m/s,故B不正确;C项,第2s末的速度v2=v0+at=3.5﹣1×2m/s=1.5m/s,则x3=0−v222a =−2.25−2=98m,C正确;D项,位移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v¯=v22=0.75ms,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B【解析】根据x=12at2知,1s内和2s内的位移之比为1:4,则s1:s2=1:3。

根据v2=2ax得,通过1m后和2m后的速度之比为1:√2。

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D【解析】A项,对小球受力分析,重力一定有,竖直向下;若弹簧Q无拉力,小球受到弹簧P的拉力,不受支持力,如果有,不能平衡,即小球与斜面间有可能无弹力,故A错误;B项,若弹簧P无拉力,则弹簧Q一定有拉力,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一共3个力,可以平衡;故B错误;C项,若弹簧P和Q都有拉力,斜面一定有支持力,否则不平衡,故有4个力,故C错误;D项,若弹簧Q处于压缩状态即对小球有沿斜面向下的弹力,则无论受支持力和P的拉力还是受支持力和P的弹力都不能平衡,故轻弹簧Q 不可能处于压缩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D【解析】A. 整个系统始终保持静止,A所受的合力为零,不变,故A错误;B. 对斜面的压力等于A及沙子的总重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随着沙子质量的增加,A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故B错误;CD. 未加沙子时,A所受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Mgsin30°=M2g,等于绳子的拉力,A没有运动趋势,不受静摩擦力;当向A中缓慢加入沙子时,A有向下运动趋势,由平衡条件分析可以知道,A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沙子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随着沙子质量的增加,A所受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故C错误、D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