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101234136 姓名:倪名观《莫扎特传》有感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电影里的莫扎特无疑是不完美的。
有点轻浮,可能轻浮对在天才来说真性情流露。
有点自大,自大对天才来说是完全的自信。
有点神经质,尤其那笑声,神经质于天才来说,只是笑傲尘世权贵而已。
所有的缺点对于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个性细节。
不过这样的莫扎特,对众多音迷来说,有点失落,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网上听了几曲莫扎特作品。
音乐确实干净、纯真、优美,在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人听来,也知道这些音乐多么迷人。
这些音乐应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在许多地方听过,比如电影的音乐背景。
世人多么热爱莫扎特。
甚至爱因斯坦说过:离开人世的一个遗憾是听不到莫扎特音乐。
而一个导演更是极尽赞美之词:天堂的定义就是——时时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剧。
中国钢琴家傅聪先生说过,贝多芬从人间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他是草根天才。
毫无疑问的,我承认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但是我更加喜欢在天才两个字之前加上“草根”,因为我觉得莫扎特是一个深入民心的天才,他孤独的创作着属于我们大多数人的作品。
我真诚地为他的作品赢得“最容易走进人心”的评价而感到自豪。
一个音乐人的作品是世人看待音乐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莫扎特自然也不例外。
而“歌剧是莫扎特创造的主流”,“他的音乐深刻地反应了时代的精神”,“尤其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
显然的,不是每个人能成为莫扎特,他的出现几乎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或许,他独特的才能给你以“超出凡世”的感觉,可是,他的作品的居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从来不曾被束之高阁,他的那些歌剧至今还在舞台上演绎,他的那些乐章不断在生活里回响着。
正如《莫扎特传》中表现的,当他的歌剧在公演时,上至“皇室贵族”,下到下等歌剧院的那些“平民百姓”都在为他的作品呐喊欢呼,给予很有力的肯定。
能够被绝大多数的人,既有“阳春白雪”,兼顾“下里巴人”,接受的音乐本身就是值得赞美的,那些创造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音乐人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而莫扎特如此一个出众的人,似乎有着无穷的超常创造力的非凡人,能够如此的把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的根深深的扎在“群众”和“小市民”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普遍心理中,尽管有人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但是他当之无愧的该被我们深深爱戴,。
他的音乐生命中最让人醉心的是他的“歌剧”,他为此费劲的不断创作,而正是在这些通过“酗酒”苦撑出的不朽的作品,我们了解到太多他内心的召唤,一种不是“孤独”的召唤,因为它“最容易走近人的心灵”。
他是蒙难自由者作为欧洲当时唯一的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他努力为自己的音乐梦想与“牢笼”搏斗与周旋,坚定地要做一个彻底的自由音乐家。
为此他蒙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糟难。
在小的时候,父亲的商业心理让莫扎特幼小的心里就开始“蒙难”,10岁便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天赋”而离乡背井远游,而且每天为了才能不退减而不断苦练,这虽然给了他扎实的音乐功底,但是却着实让他唯一可能的“美好”童年就这样被“扼杀”了。
《莫扎特传》对其是从离开家乡教主来到维也纳开始叙述的。
都说莫扎特学习了海顿很多,不过他俩最大的不同就是,海顿的自由性没有莫扎特强烈,至少从无法忍受教主的凌辱而毅然出走可以看出。
也许曾经的“神童”不再吸引人了,因为他已经长大,而且有了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于是现实社会冷酷的冷落了这位内心无比热情的人才。
在当时那个以伯爵为代表的贵族统治社会,当莫扎特写出:“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
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我想他遭受社会的高压与冷漠是不难想象的了。
一方面由于与社会现实的不符,他没有工作了,这在《莫扎特传》当中有很好的体现。
在他没有收入的同时,他的妻子也不善于理财,生活的窘迫是必然的,而为了维持日常基本需要,生存下去,特立独行的莫扎特得经受来自“敌对方”多大的压力啊。
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作品需求也同样折磨着自身,健康状况极度差了,但是还仍然坚持创作,以酗酒等方式来不断“逼迫”自己。
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
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的确,莫扎特是天才,不过天才也同样是有着自己的“苦练”的。
外因与内因,他不得不蒙受着巨大的磨难,但这样的一个人又恰恰是个“自由者”,那么这样的生活就变得异常痛苦起来。
这样一个自由者就这样蒙受着这样的苦难。
他精神的寄托。
但是即使他那备受折磨的短暂的一生,他仍旧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有着他特殊烙印的作品。
当然,首推一指的是他那倾注了大量心血琢磨的无比精彩的歌剧。
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话剧,莫扎特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表达“人民正直、机智、勇敢”和抨击当时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作品能够“面世”,适当的削弱了攻击性,增添了抒情性,但是莫扎特的“自由性”从来都没有被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骄奢而腐蚀,该作品仍然很好的表现着“斗争”,“揭露”和“讽刺”。
在他另外的一部代表作《唐璜》中,同样的他通过剧情和认物,以及无与伦比的音乐,对贵族唐璜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这些极富“时代自由精神”的作品不愧是“自由者”的歌剧代表作,给“自由者”做了很好的解释。
莫扎特晚年生活很不堪,身体也很糟糕,当他最后的一部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当人们正在维也纳的歌剧院里竞相争座欣赏时,这样巨大的成功为濒临崩溃的他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欣慰,不过终究在凌晨1点,他悄悄的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也带走了他身上展现的天才的光环。
《魔笛》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它反映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并且为之进行艰苦斗争,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更妙的是配上了典型的新教赞歌式的音乐,给观众们一种庄严、崇高的肃穆感。
算是对他的离开的一种景仰。
他是笑的勇士。
在《莫扎特传》中,最难忘的也许是他那极富有穿透力的“笑”了。
他笑的那样“狂放不羁”,那样“肆无忌惮”,那样“随心所欲”,当然不单单是他自己一种“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豁达的笑,也有为了避免尴尬的无奈的笑。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缘由,他的笑都展现出一个“乐观、热情”的莫扎特形象。
在莫扎特身上体现着典型的艺术家天性。
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
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友谊。
”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易受感动,具有女性般的柔情,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当然,他爱“笑出自己”。
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鄙,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的神火依然不会熄灭,他依然不会丧失创造力...那些由内在的规律和秩序谐调起来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些真诚的,闪耀着灵魂光彩的脸庞,那些纯洁可爱的树木花草,那些祈求怜悯的或获得了恩惠的手,还有那一切勇敢的和温柔的,高傲的和神圣的姿态,...在这颗艺术家和诱惑者的心中又十分光明灿烂的东西,而且充满着神的恩惠”,对于对生活总是抱着希望,对音乐总是充满热情的莫扎特来说,或许是很好的评注。
当皇室对其作品做没品位的挑剔时,他只有先“一笑而过”,再进行自己的畅谈,当面对家庭纷争的时候,笑,还是先笑……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
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为人的乐观向上,不畏惧“黑暗”,不怕在“黑暗”中独行,不被四围的“黑暗”而消融了“信心”,依旧“笑”的灿烂,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平易近人,透着阳光一般的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他在音乐的道路上战斗着,他当之无愧的是个笑着的勇士,因为他那含义丰富的“笑”。
天才,却贫穷的有很多。
相比之下毕加索就要有头脑很多,至少知道如何给自己创造价值。
所以,很多人都说天才,是不善于照顾自己的,他们太过于深陷在自己的才能里无法自拔,这是他和他伟大的父亲的悲剧。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
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魂”的作品。
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到他死去,都让萨列里的心灵不住震颤。
当萨列里用精神摧残来将莫扎特逼如绝境时,没有想到这个人死后却给他终身的精神折磨,当他垂垂老去的时候,只能忏悔着回顾自己与莫扎特相处的日子,可悲可叹。
在莫扎特音乐里体现了他的热爱生活、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富于激情的旋律中浓缩了莫扎特对音乐的热爱,他是真正的天才。
很多当年名声显赫的音乐家的音乐在岁月的洗刷和流传中已消失殆尽,但莫扎特的音乐现在来看,乃是不朽的,历史是唯一的见证,流传是给他的最好的奖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的生活还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没有那样的极品才华,也希望能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也时刻牢记前辈们的叮咛,每天琢磨如何好好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好好做人,这其实是常态。
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我没有才华和勇气如莫扎特这样的人一样,用生时的艰难为我们后人留下那么多宝贵财富,所以对这些“不会做人”的英雄,我总是心怀敬意。
其实不光是天才们,比如那些在围观者的漠视中勇斗恶人而死去的英雄;那些明知官场险恶还要执着的举报贪官而终身困苦的英雄;那些坚持的投入慈善事业而简朴生活的英雄。
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是对的,是应该有人去做的,却又知道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危险的而不去做,总是指望别人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对做这些事的英雄我们更该尊敬,所以我非常反感一些人还事后说这些英雄多么多么“傻”,多么多么“不会做人”,想象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些“不会做人”的英雄,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的无趣,同时更加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