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哈尼梯田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状 况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哈尼族的民俗文化心态随之而变, 部分 哈尼族地区的传统民俗体育宗教迷信思想渐渐淡薄 ,娱神 、求神性质 的体育文化活动已向着自娱及娱人的方向发展,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更加世俗化和大众化,由此也吸引了众多哈尼族人民的参与和关注.目 前,哈尼族每年的传统节日里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而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在表演均占据重要的角色 。因此 ,民族节庆和宗教活动成为了 当前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形式。
•
•
哈尼族舞蹈
文化的吸收和交融
• 文化的吸收和交融,使哈尼族文化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种文化的适应 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平坝农业向山地农业的移置。哈尼族很早就进入了农 耕定居生活。如前所述,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其早期居住地大渡河流域的 农耕水平已达到相当程度。由于平坝的农耕经验,哈尼族在后来的迁徙过程 中,总是寻找适于农耕的平坝。《聪坡坡》所述哈尼族曾经居住的地点,几 乎都是平坝。在西南,大河流域谷地和湖泊平坝是较早的开发区域。所以哈 尼族所到的适于农耕的地方,多有当地农耕民族居住。于是,哈尼族每到一 地都能吸收当地民族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艺,使其原有的农耕文化得到充实 和提高。以致于,当哈尼族最后被迫定居红河哀牢山区的时候,仍能以卓越 的农耕技艺,在巍峨群山中开垦出山区独有的蔚为壮观的梯田田园。清嘉庆 《临安府志· 土司志》记述了当时哈尼族的梯田壮景:“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 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 水源高者,通以略,数里不绝。”如今花。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至山顶,埂回 堤转、重重迭迭,包裹着重重大山。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层层梯田,以 及梯田农业所达到的与内地汉族地区(解放前夕)基本相当的农业水平,是哈 尼族人民农业创造性的表现,也是其农耕适应性和将平坝农业移置深山的创 举。它标明这种独特于世的梯田文化是哈尼族在长期迁徙流转过程中接触吸 收其他农耕民族文化,充实发展自己取得的辉煌成果。
哈尼族的蘑菇房
梯田与村落
•
满山遍野长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 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 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 子盖起了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多样。云南红河、元阳、绿 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 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 上层堆放杂物。墨江一带多为土基楼房,平面屋顶。西双版纳则为竹木结构 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 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 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 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 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 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 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 “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 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 如意、情深谊长。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 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 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
多样的哈尼族民间舞蹈
• • • • • 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 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 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 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 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 面。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狮子为致敬。大吹 大打。”。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 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 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 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 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龙纵舞”、“洒米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 娶的第二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 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房屋 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 连手周旋跳舞为乐”,传递爱恋的信息。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乐山境及澜沧江边广阔的哈尼族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月 节”、“十月年”举行盛大文艺活动外,凡群众的喜庆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中国 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进入艺术表演舞台。八十年代以来,棕扇舞等经加工改编而成为具有较高 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欧亚一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 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力。
哈尼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状况
哈尼族传统体育是哈尼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改进和完善起 来的 ,其主要目的为娱人 、健身 ,并且大部分项目对场地器材等要求 不高,与现代社会的休闲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要求相吻合 。 因此,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在 哈尼族地区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 、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和社会休 闲体育中有序的开展着, 如:武术、打秋千 、打陀螺等 ,成为了现代体 育运动项目的有益补充 。同时 ,哈尼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又有一种 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彼此相互借鉴的关系 ,彼此相互汲取对方的优 良成分, 实现了有机结合 ,和谐发展。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 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 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 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 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 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 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 县,和泰国、缅甸、老挝、 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 卡族)
云南哈尼族过年的习俗知多少?
过年是个很隆重,人民很注重的节日,在外的游子不管多远都 要回来和家人团聚。哈尼族过年时在十月份称为“十月年”,很具有 民族特色,他们把宴席排在街心,大家一起吃,体现哈尼族人的相亲 相爱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可见哈尼族文化的人文化精神积淀深厚。哈 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 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 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 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 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现存方 式
• 打秋千、打陀螺、爬树等公共健身活动是目前哈尼族民族 体育文化社会现存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节日、喜庆或其 它活动 、农闲或平日傍晚时,许多公共的健身场所就会聚 集大量的本村或外村的民众参与, 体育活动也成为人们寻 找欢乐、强身健体、联络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但总体 上看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以小规模、较分散的形式 存在 。此外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 ,哈尼族传统体育正 在满足着多种社会的需求, 并以多种形式存在和发展着。 • 这些存在主要有 :作为体育文化资源进入旅游活动中,如红 河县的“磨秋” 、建水县的“乐作舞”等 ;作为竞赛项目 进入运动训练中 ,如武术、摔跤、打陀螺等 ;作为社会体 育方式散存于民间生活中, 如打秋千 、角抵戏、铓鼓舞等
哈尼族过年
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 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 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 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 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 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传统民 居——蘑菇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 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哈尼族打秋千
哈尼族打陀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 一脉传承
哈尼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高原梯田农耕、狩 猎和宗教活动。如哈尼族的铓鼓舞 、棕扇舞、武术、射 弩源于农事与宗教;乐作舞 、打秋千等源于婚恋与民俗等 等 。哈尼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徒历史和生产生活过程中, 用 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 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哈尼族文化之一的传统体育文化仍然 保留着体育的原始性, 与哈尼族的生活 、生产 、劳动过程 紧密相连 ,许多体育器材如武术器械、弓箭 、铜炮枪等本 身就是劳动工具和狩猎工具 ,许多运动技能, 如跑 、跳、 投掷 、攀爬 、抵肩等本身就是生产和狩猎技能 。这种原 始性使其具备健身性、竞技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功利目的 性,最终目的是为哈尼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由此不难看 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是一脉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