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自查报告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自查报告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自查报告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自查报告自治区民工委:根据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桂民工委办发〔20xx〕15号),现将我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xx市是一座多民族聚居城市,现有28个民族,世居民族有汉族、壮族、瑶和京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8.21%,是人口较少民族京族唯一的聚居地。

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奋斗目标后,我市高度重视,把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总体实施方案(20xx—20xx)》(桂发〔20xx〕20号),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xx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实施方案》于20xx年印发实施,20xx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依据我市实施方案,着力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采取的措施、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的深厚氛围。

我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坚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我们坚持在全市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应知应会学习活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风民俗知识测试工作;组织编写有关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材料,共印发4万余册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宗教团体学习。

通过在市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增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课程,使各级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在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和“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期间,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召开动员会、民族宗教界委员代表座谈会、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办板报、专栏、电视讲话、专题采访、宣传橱窗、手机短信及文艺晚会等形式,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深入社区街道、镇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宣传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先进典型。

仅20xx年,我们就印发各类传单5万份、横幅60条;电视台、广播电台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系列宣传报道50期;《xx 日报》连载宣传资料20多期;组织培训班、座谈会29次;深入基层宣讲党的民族政策42场次;组织部分民族宗教人士视察城乡建设发展成就10次;在中小学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5次。

每逢元旦、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国家、自治区、市重大政治活动,举行少数民族联欢会、茶话会,畅谈感想、表演节目、互相沟通,增进友谊。

我们还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京族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屯等作为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经常性地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及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等开展参观学习等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我们以民族团结“五讲”为主线,来推动宣传教育入心入脑。

即讲“一个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增强全市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二)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1.建立和逐步完善扶持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长效机制我市将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长期机制纳入“十三五”等中长期规划,积极从政策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规划中明确在东兴市、防城区、上思县3个边境县(市、区)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全面解决边境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行路难、饮水安全、用电难等问题。

大力支持边境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繁荣边境贸易,充分发挥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辐射作用,通过产业集聚和项目建设,在边境村落建成一批加工区、产业园,带动边境农村脱贫致富。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教育发展。

争取到2019年全市扶贫移民搬迁1.3万人。

加强少数民族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贫困户补助标准,到2019年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应补尽补政策,对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资助。

全市十三五期间实行12年义务教育,20xx 年东兴市、上思县率先实行12年义务教育。

2.加强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扶贫开发工作(1)着力推进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扶贫开发。

五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2.3亿元,突出抓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屯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屯级路204条346.2公里,独立桥梁49座1375.4米。

投入资金1.25亿元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xx年的3980元增加到20xx年的6890元。

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突出抓好扶贫培训工作。

五年来开始实用技术培训班250度期,培训人数达1420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班32期,培训劳动力2780人,转移劳动力1750人。

五年来我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极大减少。

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从20xx年的8.96万减少到20xx年的3.4万,五年来共减贫5.56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

(2)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20xx年我市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方面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超过50亿,主要有:一是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

20xx年以来我市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7亿多元。

建成防城至东兴高速公路55.28公里,建设公路连接公路;改造一级公路路面24.3公里;新(改)建镇区道路7.79公里、村屯级道路860多公里,受益人口超过15万人。

二是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265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216处,新建、修复主(支)干渠道防渗加固283公里,维修加固水源陂坝山塘75座,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62万亩。

三是加强水电和信息网络建。

至20xx年,我市城市区域光网宽带(ftth/b)覆盖率为96.5%,城市区域光纤覆盖家庭接近20.6万户;3g/4g信号覆盖率乡镇100% 、城区100%,高速公路全程无缝覆盖;建成覆盖全市的骨干光网,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80g,基站建设已达到1200个;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6万户。

其中8m及以上宽带用户11.3万户;行政村光缆覆盖率为100%。

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

20xx年以来全市共建立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9个,总面积1.2万亩,建立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打响了红姑娘红薯、火龙果、香糯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

五是扩大沿边开发开放。

我市东兴市开发开放先后两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xx年东兴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实施,20xx年成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

目前口岸通关能力达到20xx0人次/天,20xx年全市互市贸易进出口成交额192亿元,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600万人次。

办理外国人落地签证3.6万人,东盟货币服务平台累计实现越南盾交易414亿元,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334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额是全国平均水平6倍多。

3.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xx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5904万元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项目111个,建设内容涉及水利、道路、村庄整治、人饮、文化、特色村寨、教育等项目,基本完成京族行政村“五通十有”和“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的建设任务,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核验指标及标准达到或超过上级下达的任务。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我市京族聚居村23个村(社区)实现了“十六有”目标任务,在全区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公共汽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城镇化率已超过70%,位居全区第一,荣获20xx年广西第八届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特等奖。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快速发展。

我市建立“红姑娘”红薯、石斛、金花茶、金银花以及花卉等一批种植基地,对虾、大蚝等优势养殖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格局,全年水产养殖面积达78345亩,产值13.3亿元,增长8%。

我市商贸旅游快速发展。

全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成交额达46.6亿元,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达4家。

东兴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成使用,成为广西首批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市)。

全年接待游客453.5万人次,增长12.6%,旅游总收入29.6亿元,增长10.3%。

三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东兴市出台了《东兴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办法》、《东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年(20xx-20xx)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了京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规范化、法制化发展,京族地区教育状况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四是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京族行政村均设有卫生室,医疗室配置有医务人员及基本的医疗实施,能满足群众看病需要。

在京族聚居的江平镇建成的民族中心医院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占地12551.09平方米,建筑面积4759平方米,有职工80人,开设有门诊、急诊、住院及预防保健服务,大部门京族村都开设有医疗室,京族群众的医疗得到根本保障。

20xx年,开展新型农村医疗全作试点工作以来,京族群众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和参合率逐年提高,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有效预防了因病返贫的现象。

五是京族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京族独弦琴艺术”于20xx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人民创作了一批反映京族风情、文化的电视剧《金滩有缘》和音乐剧《过桥风吹》等作品;组织成立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发动京族民间艺人搜集挖掘集理京族民间文化资料,整理编印成册的有《京珍歌》、《京族史歌》、《京族英雄杜光辉传颂》、《京族传统叙事诗》等诗歌集和《京族字喃京语(培训教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开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和比赛活动,民族节庆的传统体育项目赛事更是精彩纷呈,京族表演项目《京海情韵》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