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汇率不断降低, 而在国内的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双顺差、丰富的外汇储备和来自国外的政治压力,致使人民币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呈贬值趋势,在国际市场上呈升值趋势的奇怪现象。

这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民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看似矛盾,但其实质上是外部和内部失衡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此,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美元)升值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一、现阶段人民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人民币的现状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对外,二是对内。

对外指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兑美元的呈现的升值的走势,对内则是指人民币在国内市场上呈现的贬值的走势。

(一)、人民币对外(美元)升值的现状及原因1、现状在了解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如何形成的。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1为: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

图1 2005年—2011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兑美元)走势图21摘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网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从汇率在改革前为8.2765元(1美元兑换),到2008年7月挂牌中间价升值至6.8128元,升值幅度达到21.48%。

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6.8310元人民币,比2008年升值1.7%。

2010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1年4月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4990元,这是人民币汇改以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6.5元大关。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低。

2、原因分析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总的来讲造成对外(美元)升值的原因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和外国政府的施压等多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2.1、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内因(1)国际收支顺差。

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

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

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 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1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上年同期为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上年同期为下降15%。

我国在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促使人民币升值。

(2)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

我国2006年2月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

到2011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3)经济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和经常项目出超往往会引起本国货币升值;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出现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也会引起货币升值。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决定。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快得多,那么人民币就会趋于升值。

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世界第二大国,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币币值的提高奠定了经济基础。

这样,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更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4)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国内资本流出;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

07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欧一些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导致内外利差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被进一步强化。

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提高,促使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2.2、外因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

因此,他们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维护其本国的利益。

他们企图通过阻碍中国商品过大规模地进入其国内市场,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以美国为例,实施“弱势美元”政策,其实是力图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局面。

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逻辑是:美元货币泛滥引起国内通胀然后美元贬值,从而刺激出口,降低中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让部分出口企业关门破产转向房地产投机,让许多低收入工人失业。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的现状及原因1、现状在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的同时,我国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也出现了一个较快的上升势头(具体数据参考图2、图3)。

图2 2008—2011年我国CPI走势图3图3 2010--2011年我国CPI逐月统计数据43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4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3.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

进入2008年以来,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物价水平上涨趋势进一步强化。

在经历了2008年末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CPI数据下降,但随着政府的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出台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开始CPI又开始呈上涨势头,到2011年3月份上涨幅度更是达到了5.9%。

CPI的持续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则反映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趋势。

从以上的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人民币对外(美元)升值的同时,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币在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又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趋下降,即出现了对外升值的同时又对内贬值呢?2、原因2.1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由于近年来我国持续的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水平和CPI的持续上涨,进而使人民币在国内呈现贬值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即是造成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

而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

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即造成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与其相关的深加工产品。

因此,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

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

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

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

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继而对价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4)、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5)、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6)、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反映出结构和体制矛盾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局面的形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矛盾。

1.是我国经济政策失衡的体现。

我们一直实施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战略,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这样形成的大量的外汇积累,不仅带来了频繁的贸易摩擦,而且带来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2.也是目前中国汇率制度矛盾的体系。

中国在05年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

现在,虽然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有两大特点:一是银行结售汇制,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指点银行所持有外汇头寸的比例幅度管理。

这实际上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三、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建议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为此,笔者个人认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也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1、实施多种货币政策应对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应继续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形成稳定的紧缩性政策预期,抑制货币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过热现象降温。

同时,央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适量地出售有价证券,以缓解货币量供应过度的局势,还可以向部分贷款数额增加较快、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央票进行货币回笼。

2、逐步调整外贸政策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