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 内脏感觉:痛觉
32
病例——刀伤致感觉丧失
• 患者女性,23岁。背部被屠刀刺伤。感觉检查发现其右踝 关节的震动觉丧失,右脚砪趾的位置觉丧失。左侧脐水平 以下的痛温觉丧失。患者右下肢远端活动困难和牵张反射 缺失。1个月后这些感觉障碍仍然存在,右下肢的反射亢 进,出现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此时患者的右下肢 肌力仍然较弱。在以后的7年中患者的病情无实质性改善。
• 对各种环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性
21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单线式联系 • 辐散式联系
– 在传入通路中较多见 • 聚合式联系
– 在传出通路中较多见 • 链锁式联系
– 扩大空间作用范围 • 环式联系
– 抑制:负反馈 – 兴奋:正反馈;后发放(后放电)
22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 单向传播 – 突触前末梢→突触后神经元
• 皮节法则
38
• 会聚-投射理论
牵涉痛
39
病例——结肠癌
• 患者女性,75岁。诊断为结肠癌。由于内脏痛和癌症骨转 移至脊柱,患者出现严重的癌性疼痛。起初,使用非甾体 镇痛药可以控制疼痛,但是后来疼痛越来越严重,以致需 要使用吗啡才能控制疼痛,使得患者思维意识受到影响。 在癌症终末期应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 量。
– 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 功能
– 传导兴奋
– 轴浆运输:借助于轴突内轴浆流动而进行的物质转运
• 顺向(胞体→末梢);逆向(末梢→ 胞体)
–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
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
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4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完整性:结构;功能 – 绝缘性 – 双向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0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 反射的分类
–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 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形式低级
• 通过皮层下各级中枢形成
• 初步适应环境
–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数量无限、可建立和消 退、高级形式
• 主要中枢部位:大脑皮层
24
中枢抑制
• 突触前抑制 – 兴奋性递质释放↓ – 轴突-轴突型突触
– Ca2+
• 内流减少
– Cl-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 K+外流↑:复极化加快→动作电位时程↓
• 敏感性降低
25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 功能
26
感觉的产生
• 感受器或感觉器官 ↓
• 神经通路 ↓
• 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 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个感受器,相应 的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 – 快适应感受器:对刺激变化灵敏 – 慢适应感受器:长时间持续监测
31
二、躯体和内脏感觉
• 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本体感觉) – 传入通路 • 脊神经节或者脑神经节 • 脊髓后角或者脑干 • 丘脑
33
丘脑的核团
• 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 – 后外侧腹核:躯干和四肢感觉 • 足部:外侧;上肢:内侧 – 后内侧腹核:头面部感觉 – 内侧膝状体:听觉 – 外侧膝状体:视觉
• 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 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
– 髓板内核群
34
感觉投射系统
• 特异投射系统 – 特异感觉接替核点对点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 – 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52
与视觉有光的若干生理现象
• 视敏度(视力) • 明适应与暗适应 • 视野
53
病例——肢端肥大症伴视野受损
• 患者男性,35岁。因为外貌改变就诊。患者的手和脚持续增 大,额和下颌也越来越大。检查时医生用手指在患者双侧颞 侧以外的视野移动,患者看不到医生的手指。详细的视野检 查发现患者双颞侧视野受损。
• 阻断剂:阿托品
– N受体(nicortinic receptor)
• N1(神经元);N2(骨骼肌)
• N样作用(nicotine-like action)
• 阻断剂:筒箭毒碱
17
病例分析
• 患者女性,30岁,农民。四肢抽搐1小时由家人抬入急诊 科就诊。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后,服敌敌畏。服药后患者感 觉困倦乏力,无食欲;看物时感觉视物不清;随后又感觉 头痛、眼痛、腹痛;随之呕吐,全身大量出汗,病后大小 便失禁,神智恍惚,烦躁不安而被家人送至医院就诊。查 体:血胆碱酯酶活性10%。平卧位,神智恍惚,被动体位, 皮肤湿冷,肌肉颤动,瞳孔针尖样,对光反射弱,口角流 涎,两肺较多哮鸣音和散在湿罗音。四肢肌肉强直性痉挛, 巴彬斯基征阳性。立即给予氯解磷定和阿托品以及补液, 并且用肥皂水清洗患者的皮肤和毛发
48
视网膜中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 视锥系统
分布
视网膜周边 视网膜中心
外段形状
杆状
锥状
视觉
暗视觉
明视觉
色觉
无
有
视色素
视紫红质 视锥色素
会聚现象
多
单线联系
空间分辨能力
弱
强
49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 视紫红质 • 夜盲症
50
颜色视觉及其产生机制
• 视锥细胞 • 三色学说 • 色盲,色弱
51
病例——左眼球挫伤、震荡伤、视网膜震荡
27
一、感觉概述
• 感受器: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或装置 – 游离神经末梢 – 神经末梢+包绕被膜样结构 – 感觉器官:感受细胞+附属结构
• 根据感受刺激的来源不同,分为: – 内感受器;外感受器
• 根据感受刺激的性质不同,分为: – 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36
• 躯体痛
痛觉
– 体表痛
• 快痛:Aδ类纤维→体表感觉代表区
• 慢痛:C类纤维→扣带回
– 深部痛(慢痛)
• 定位不明确;自主神经反应;缺血性疼痛
• 内脏痛
– 慢痛:定位不明确;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 中空内脏器官对牵拉性刺激和扩张性刺激敏感
– 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自主神经反应
37
牵涉痛
• 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的现象
45
病例——右眼急性闭脚型青光眼(发作期)
• 患者女性,50岁。两年来右眼在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出现 间歇性视力模糊,伴有虹视和雾视等症状,休息减轻。3天前 因情绪不好,出现右眼疼痛,伴同侧头痛、恶心、视力下降 等症状就诊。
46
病例——右眼急性闭脚型青光眼(发作期)
47
眼的感光换能功能
• 视网膜的功能结构
– 胆碱能纤维
• 运动神经纤维
•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16
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 胆碱能受体
– M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 M1(脑);M2(心脏);M3(平滑肌);M4(平 滑肌,胰腺);M5
• M样作用(muscarine-like action)
11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Na+内流→去极化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 Cl-内流→超极化
12
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 EPSP > IPSP
• 产生部位 –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轴突始段 – 感觉神经元(有髓):第一个郎飞结
13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 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 受体 – 激动剂;拮抗剂 – 亚型 – 突触前受体
14
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 乙酰胆碱
• 单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 视轴会聚(辐辏反射) – 动眼神经→内直肌收缩→视轴会聚 – 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
44
病例——双眼电击性白内障
• 患者女性,14岁。3年前不慎被高压电击伤,当时昏迷后送医 院治疗,2年后感双眼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模糊。眼科检查: 两眼视力均为0.06,上下眼睑无红肿,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 晶状体前皮质浅层可见片状灰白色浑浊;散瞳后,从晶状体 周边透明部可见玻璃体、眼底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未见玻 璃体混浊及眼底病变。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
• 中枢神经系统 •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 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 反射
• 高级功能 – 语言 – 认知 – 思维
2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 神经元
– 胞体 – 突起
• 树突
接受、整 合信息
• 轴突
– 产生动作电位
»始段
– 传导动作电位
3
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 轴索(轴突或者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外面包有髓鞘或神 经膜
• 有机磷农药中毒
18
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 低位脑干 –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 延髓 – 肾上腺素能纤维 • 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19
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 肾上腺素能受体 – α受体 • α1;α2(突触前膜) • 阻断剂:酚妥拉明 – β受体 • β1;β2;β3 • 阻断剂:普萘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