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经典教科书上一般是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看作是古典贸易理论,而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及随后的贸易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最近兴起的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贸易理论则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因为本文所偏向研究的是新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将着重讲解的是新贸易理论中包含的各种定理,并将详细解释各个定理的起源,内容及意义等这些相关知识,从了解定理入手来揭示研究新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对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

2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2.1.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

放松这一假定,国际贸易将变成由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参加的一场多边博弈,即 m×n×l 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尽管假设放松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但只要产品数目(n)大于或等于要素数目(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仍基本有效。

如果放松技术相同的假定,允许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那么只需把技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把技术差异视为禀赋差异,这样只需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而不影响其正确性。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两国是同一的,这实际上排除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但正如前面的讨论,要素密集度逆转会推翻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幸的是实证研究表明这种逆转现象在现实世界发生的概率很低。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下一种趋近现实的假定,放弃这一假定,并不会改变模型的结论。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并不改变其基本的有效性,而且上一章的要素均等化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只是以商品的流动代表了生产要素自身的流动。

在贸易条件方面,如果我们放弃运输成本为零以及没有贸易壁垒的假定,这只会减少贸易量和贸易得益,只有当贸易壁垒对产品和要素价格造成的扭曲足够大时,才会扭曲正常的贸易模式。

最后,放松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我们发现,这只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并未动摇其对贸易基础的解释这一理论根基但是,放松以下几个假定,我们将看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根本上的动摇。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我们将发现国际贸易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这也正是下一节将要介绍的新贸易理论的一个主要发展。

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因为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所以,为了更有效的解释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我们发现技术差异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放弃禀赋差异和偏好相似的假定,我们将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因为偏好差异也能产生贸易。

综上所述,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大多数的假定仅仅是修正理论的有效性而不能推翻它的基础,但是放松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几个关键假定后,要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就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对贸易基础进行重构。

3.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3.1.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状况,换言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所以规模报酬递增是有可能发生的。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3.2.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

3.3. 规模经济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

但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并不是以这些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为基础的。

规模经济理论就揭示了国际贸易形成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同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一国一旦以获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的规模优势很微弱,但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张而滚雪球式地增大,最终达到专业化生产和相互贸易。

在传统国际贸易模型中,一个国家本身的特性决定它享有何种优势,生产什么产品,在何处交易,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是十分确定和可以预测的。

然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在美国,西雅图飞机制造业发达,而底特律则专业生产汽车,硅谷专搞计算机业,这不是仅用区位或比较优势就能说清其中缘由的。

可以这样解释,因为规模经济的效应,一旦一国或一地区率先进人某一新兴行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最初的生产优势将不断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形成持久性的优势。

在这种规模经济导致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下,国际贸易格局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3.4.规模经济论的意义只要规模经济存在,即使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开展互利的分工和贸易。

规模经济扩大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可以用于解释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发展。

4.需求与国际贸易4.1.需求动因理论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

以前的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这种差异,并且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

实际上,商品价格由供求两方面决定,同样生产条件下,商品相对价格会因需求不同而不同。

4.2.决定需求的因素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

亚洲人喜欢吃大米,欧美人主要吃面包;中国人过年要放鞭炮,美国人过圣诞节则要点彩灯,装饰圣诞树;俄国人大部分时间戴皮帽,穿大衣,非洲人整年穿单衣。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价格,各国消费者愿意、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也不同。

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实际需求:指由于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

如非洲人对皮衣皮帽没有需求,蒙古人对船舶基本也没有要求;而寒冷、有江河的国家则是不可缺少的商品。

喜爱偏好:不同偏好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伊斯兰教国家没有猪肉需求,日本人爱吃生鱼片,欧美人圣诞节要买圣诞树,其他国家的人们则不一定有类似的需求。

但是,偏好是可以改变的。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偏好会互相影响。

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2)收入水平: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

如中国人上班骑自行车,欧美人上班开汽车。

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等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

4.3.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经济学中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于收入变动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为:η=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增加1%,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收入弹性即大于1;两者变动百分率相同,收入弹性等于1。

收入弹性小于1,甚至会小于零。

表示收入增加时,商品需求量增加很少甚至反而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 >η> 0)、“劣等品”(η<0)。

奢侈品主要有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旅游,奢侈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

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必需品。

劣等品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

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曾经是奢侈品手表、自行车,现在只是必需品;曾是必需品的塑料凉鞋,现在则是劣等品了。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花费在食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这一论断称为“恩格尔法则”。

用该法可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主要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

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整个世界的贸易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产品为主。

4.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这一贸易模式提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林德假设一国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

这一倾向会随该国人均收入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也会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

结果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

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