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肺居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贯通血脉,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表。

(1)肺的部位和形态①肺的部位: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篇》)。

“心肺独居膈上”(《难经·十二难》)。

“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

指出了肺在人体中的位置。

②肺的形态:肺为白色分叶状,质地疏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难经·四十二难》)。

“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难经·十三难》),“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医宗必读》)。

这里的“虚如蜂窠”,“得水而浮”,就是说肺脏本身是质地疏松的含气的器官。

至于重量问题,《难经》记载心肺重量之间的比例与现代解剖学讲的心和肺之间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说明古人对肺确有较深刻的了解。

(2)肺的生理和病理“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相傅”,傅同辅,有辅佐、协助的意思,是和心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对而言的,意即肺对心脏有协助作用。

所谓“治节”,就是“治理”、“调节”。

就是说,人体的各种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均属于肺的职能范围。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

“四脏”,是指肺以外其余器官;“权衡”,就是调节作用,说明了肺与全身器官的关系。

因此,肺是一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代偿作用的重要器官,所以说:“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为什么说“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发散的意思。

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以滋养全身的脏腑组织。

肺气宣发通畅,则能主一身之气而呼吸调匀,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通过汗液、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发挥屏障作用。

肺主肃降:肃为清肃、宁静,降为下降。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有向下、向内、收敛的特点。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宣清宜降。

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通过肺气之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气和津液的输布,并使之下行,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

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上与下,外与内,散与放,既对立又统一。

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地肃降;不能很好的肃降,也必然影响正常的宣发。

肺有宣有肃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才能使气血津液散布于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才能使无用的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而无水湿痰浊停留之患。

如果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或“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出现咳嗽、喘促、胸闷、尿少、水肿等症。

何谓“肺主气”?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一是指肺在真气生成方面的作用。

(1)肺司呼吸: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作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所以说“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肺是怎样司呼吸的呢?“肺气通于鼻”(《灵枢·脉度篇》),“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

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

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

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也。

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则会厌即垂,厥口乃闭。

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

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腔,遂呛而咳矣。

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入则满,呼之则虚。

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龠”(《医贯》)。

从上述可知,鼻、咽喉、气管、肺构成了呼吸系统,中医称之为“肺系”。

肺及其辅助结构如鼻、咽喉等一起完成呼吸运动。

说明中医对气管、食道、会厌等器官的位置、结构,呼吸及进食时彼此之间的协调运动,肺脏本身的位置,呼吸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还需肾的协作。

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之说。

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如因病邪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则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则指肺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

所谓“真气”,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受于天),脾吸收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肾中精气相结合,共同组成人体中的真气以充养机体。

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赖于肺。

故曰:“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

若肺气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

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浊,机体不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真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随着呼吸运动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终了。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朝”是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经脉)会合于肺,即脉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流均须流于肺。

“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类经》)。

说明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

肺和血液运行有什么关系呢?肺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即助心行血的作用。

这种助心行血的作用是肺主气功能的一种表现。

肺在真气生成过程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起来称为“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有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以助呼吸,贯通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作用。

由此可见,肺助心行血的作用是通过宗气来实现的,肺气有贯通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

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在生理或病理上的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气和血的关系上,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利,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气虚,心阳不振,心的血脉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何谓“肺主通调水道”?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脾、肺、肾以及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

“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

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

肺通调水道的机制,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

肃降,就是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

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如果肺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宣散,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皮肤水肿、无汗等症状;失于肃降,水液不得通调,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可见汗的分泌和小便的通利与否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密切关系。

当肺失宣肃而出现水肿时,可用“宣肺利水”法治之,亦称“提壶揭盖”法。

肺之宣肃失调,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饮,可致短气、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

故善治痰饮者必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肺气顺,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

何谓“肺主声”?声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肾。

咽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

喉为肺系,肺脉通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

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

因此,有“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直指方》)的说法。

总之,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和肺肾有关。

若肺气充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弱,则声音低微;风寒袭肺,肺气闭塞,则声音嘶哑或失音等。

客邪壅肺者,为金实无声,其病属实;肺气亏损或肺肾阴虚者为金破不鸣,其病属虚,故有“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之说。

何谓“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

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可见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气支配的,所以说“肺主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皮毛者,肺之合”(《素问·咳论》),“肺主一身之皮毛“(《素问·痿论》)。

皮毛的具体生理功能是:(1)调节水液代谢:如肺主通调水道中所述。

(2)调节呼吸: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作用,所以称汗孔为“气门”(《素问·生气通天论》)。

后世医家唐容川明确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谓:“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

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以卫外也。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调节体温: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肺气宣发卫气于皮毛的结果。

若肺卫气虚,外邪侵袭,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则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

(4)屏障作用:卫气能温养皮毛,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气,助心行血,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气血津液敷布于皮毛,即所谓输精于皮毛,保证了皮毛充分发挥上述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

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

若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因营养不良而憔悴枯槁,不仅可以出现多汗或无汗等症,而且外邪也易侵入。

所以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灵枢·经脉篇》)。

因此,临床上,不仅外感病的卫气分证可从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之。

如针刺耳部肺穴可治神经性皮炎,用荆芥、防风、麻黄、杏仁、薄荷、浮萍等治疗皮肤病就是肺主皮毛的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