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数学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

谈数学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

谈数学课堂的“传承”与“创新”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王华【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关于如何在新时期数学课堂中合理地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当前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考虑地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直讲究“有效”、“高效”,所以说强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必备地工作。

【关键词】新课标传承创新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讲究有效和高效,数学学科教学同样应该讲究有效与高效。

特别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要讲究“有效”、“高效”,应强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传承与创新,正如“接受教学”与“启发教学”一样,在新课改的今天,要传承知识,传承好的教学经验,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

我们应让数学不只作为计算的工具,而是作为每一个人应有的素养,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新。

目前我们正面临课改的新时代,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可归结成:思维是核心,创造是目标,自学是根本。

作为一名课改区的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一、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力求“固本培元”要想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

新、老教材一比,我们就会发现,新教材少了以往的反复操练,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中,在包含有老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外,还增加了新的知识点,但题量却相当少,题与题之间变化较大,知识之间的跨度也相对较大,导致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有时会让学生应接不暇。

特别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打不好,还没掌握,又怎能去建造高楼大厦呢?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缺少基础知识的创新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编习题。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营造探究、创新的氛围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

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

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

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体现人文价值特级教师俞正强曾说:“应把数学的东西给学生。

数学不仅仅是计算,不仅仅是问题解决,我们应该把数学的感觉给学生,把数学的观念给学生,把数学对人的影响给学生。

”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有重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历史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

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注重问题变化的传承,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以具体情境的形式出现,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呈现形式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并且还把一些知识点分散地融入各个领域,这样避免了学生不加思索的套用模式的现象,但教学中也因此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即结构训练的缺失,具体的知识板块消失了。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材把握不当,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仅仅是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那如何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式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呢?我结合新教材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只有通过问题的传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于探究《二元一次方程整数解》问题中我选择了下例:同学们,我班准备安排42名师生去春游,我们选择划船,每只大船可坐5人,租金每小时15元,每只小船可坐3人,租金每小时10元,若42人都参加划船,每船都坐满,你能为老师设计出租船的方案吗?其中租金最少的方案是什么?学生经过认真的思索、讨论得出了具体解题的方法。

看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踊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我深知他们已经进人理解、领悟的境界。

五、注重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一题多解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中告诉了“用长18米,宽0.9米的长方形白布,来做底长0.9米,高0.9米的三角巾”。

学生往往第一印象要先求白布的面积,再求一个小三角巾的面积,最后用白布的面积除以一个小三角巾的面积,就得到能做多少块。

在肯定上一种做法时,老师不妨激励一下学生用其他方法做一做。

让学生动动手,拿一张长条形的纸,与这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比一比,相互间交流、讨论一番……很快有学生就举手:直接用18÷0.9×2。

方法对吗?当然没错,解题理由还可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操作来证明。

一题多解的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六、加强在传承中创新,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传道、授业、解惑使我们对知识传承必备的途径,而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更加重要的要求,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我认为,创新教育可以涵盖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掌握。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样既做到对知识的传承,又做到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图,现有a×a、b×b的正方形纸片和a×b的矩形纸片各若干块,试选用这些纸片(每种纸片至少用一次)在下面的虚线方框中拼成一个矩形(每两个纸片之间既不重叠,也无空隙,拼出的图中必须保留拼图的痕迹),使拼出的矩形面积为a2+3ab+2b2,并标出此矩形的长和宽.当我出示了这题后许多同学就立即动手去画图,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去解。

我提醒他们:长方形的面积如何算的?如何将多项式转变为两个乘积的形式?同学们豁然开朗,拍拍脑门,开心地去寻找解题的途径。

师生达到默契,和谐。

学生通过充分发言、提问及群体的交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建立了相关的概念,这些都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成的,那么自然,那么及时,孩子们又是那么投入。

对学生们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更好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对大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之擦肩而过。

因此,作为担任课改实验的教师,在把握好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课堂内外,要始终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激活和开放状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基础知识上重“传承”,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上重“创新”,自学方法上予以“激发与维持”,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的画面。

参考文献:1、《新课程新理念》陈旭选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欧阳芬主编4、《农村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欧阳芬赵卫胜著出版:吉林大学出版社5、《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关文信主编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