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创新水平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延续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走向。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水平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既要增强基础性学习,又要提升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新实践,提升创新水平,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以下是作者粗浅的理解,这里梳理出来,就教于数学界同仁。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是在积极交往互动、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
因而,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
所以,在教学课堂中,要特别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不再消遁。
与此同时,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我经常告诉学生:“数学在我们的课堂中,数学在我们的课本中,数学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用你们的智慧去探索,你就会觉得数学无处不在,也会觉得其乐无穷。
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得靠你们自己。
”这样,学生不但对数学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创见,学有所成。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水平、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成功,理解到这个点,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某些数学结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启发性线索去猜测发现.例如:由等式的性质发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由整式的乘法运算发现整式的乘法公式;由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再推导出五边形的内角和,直到n边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教学时,教师不能讲的太早、太死,应留有余地让学生猜一猜问题规律、解题方法、问题结论、问题中隐含条件等。
.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体会到创造的价值的意义。
从而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学习热情高涨,沉浸于自己创造成果的喜悦之中。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水平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实践,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来说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在课堂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决不要替学生解决。
这样的教学,教师虽然只教了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点。
学生却在其它方面得到很多。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是一个长期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水平的内容和问题,在实行创新水平培养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水平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