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24司马光》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24司马光》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

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3.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5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 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

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

(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11.还想读吗?好,咱们一起读,可以吗?(齐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师:不错,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先自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记录员作好记录。

(小组讨论)
2.生开始自学。

3.对于刚才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互评。


4.检测。

各组选派代表,我来考考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话来讲讲对每句话的理解。

好,理解得真不错,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古文。

谁愿意来读一读?注意读的节奏、语气和速度。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 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们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事情发生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 从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不受文体限制,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

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生自由练读)
5.背诵课文。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

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0 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6.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
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五、拓展延伸
1. 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板书设计】:
众:弃24 司马光
去文言文:简
光:持击破(沉着勇敢)韵
儿:得
【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
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

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 ”划出节奏——“群儿/ 戏于庭,一儿/ 登瓮,足跌/没水中。

”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 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

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

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

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

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

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
——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

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

”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

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

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