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总1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其基本要求为: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
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
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求,按照“精简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周数、留足自学空间、丰富体系内涵”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四、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要求“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应由前言、培养标准、实现标准的矩阵、培养计划、课程教学要求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等组成:1.前言:前言中应包含专业介绍、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制及可授予的学位、毕业标准等的总体概述。
(1)专业介绍应包含试点专业的建设发展、现状、特色与优势等。
(2)指导思想应以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的有关要求为指导,体现试点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工作思路。
(3)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通过“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总体要求。
(4)培养模式试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为3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基本能力和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企业累计学习时间为1年,着重完成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6)毕业标准:学生在规定学制内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各类学分,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
2.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应在理解和遵循国家通用标准的基础上,主要结合贵州大学的办学特色,具体聚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三个尺度定位上,即知识的储备程度界定、能力水平界定和道德品行水平把握。
内容应包含培养标准的规格表述、细化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体系大纲、毕业标准要求等三各部分。
(1)XX专业本科工程应用设计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达标规格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表述。
①总则:毕业生主要在“什么领域”,从事“什么工作”,毕业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②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并具备初步相关技能,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③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项目设计、运行及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④具备本专业系统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有效沟通与交流等能力,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应体现的职业、社会、环境等责任要求。
(2)XX专业本科工程应用设计型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体系大纲。
知识能力体系大纲,是对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解、扩展、细化的典型表现特征描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①素质要求: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具体应完成什么基本训练,典型表现特征是什么。
②能力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具体应掌握、了解、训练什么,典型表现特征是什么。
③知识要求: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等,具体应学习什么。
(3)XX专业本科工程应用设计型卓越工程师毕业标准。
毕业标准应根据《贵州大学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条例,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具体进行概述。
3.实现标准的矩阵: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将专业特征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
将第一课堂的课程、项目、实习实践等和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所构成的各教学环节与专业目标特征所列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方式进行统筹与整合,一体化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其矩阵列表要素表达如下: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布局参考表4.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落实“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指南,其核心是课程设置,应精心设计。
内容应包含学制与学位、毕业学分基本要求、计划执行表。
(1)课程设置及要求①试点专业应根据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大纲要求,科学设置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按照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分别设置,校内培养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综合工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类型来明确课程设置要求,同时每个类别的课程应明确课程模块(群),以便于学生选课和教学安排。
②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设置要从四方面改革:第一: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鼓励依据专业特点设置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加强基础性与综合性,重视多样性与前瞻性,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第三: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内容和设置服从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第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
③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及其它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大力加强实验课程建设,重组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和充实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环节等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④加大课程整合力度。
减少课程门数,减少理论课程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
⑤专业核心课程控制在1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和实习内容。
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宽、求厚,专业(方向)模块要求精、求特色,专业选修课要多样、实用。
注意先修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注意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对接。
⑥引进相应企业课程,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作为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中应有6门左右的课程由来自企业工程师或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开设面向行业需要,由企业、行业人士以实际工程案例讲座形式的选修课程。
⑦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加强配套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将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分,将第二课堂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纳入部分传统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打通“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通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⑧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名称规范要求各种实习名称规范、明确,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等,不能简单命名为“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等。
⑨实验开课学时为了突出和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学时超过8学时的实验课程,要求单独设置课程号。
(2)课程设置参考“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构建,由试点学院按照“科学与工程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传承与创新兼顾”的原则,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科学设计。
以下表格课程模块设置仅作参考,试点学院可作适度调整。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课程设置参考表(3)学分要求与学时分配①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学位:工学学士。
②毕业学分基本要求:160+4。
③学分分配表如下(参考)。
学分分配表中的“通识拓展实践”模块,必须安排2学时的思政类课程实践教学,若此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超过2学时,则应从思政类课程的12学分中扣除。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环节学分分配参考表④学时计算方法:●学时与学分换算:16学时为1学分;●校内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1周为1学分,1周计16学时;●企业学习阶段:2周为1学分;●第二课堂学分按照《贵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计算。
●所开课程学时一般应为8的倍数,公共课学时一般为16-32学时,最低8学时。
(4)教学计划执行“卓越计划”教学计划执行进度,分别用“教学计划执行表”、“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细化表”和“第二课堂活动环节细化表”等体现。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中的“短1、短2…”为实践周。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执行参考表●课程编码按照《贵州大学课程编码规则》有关规定编制;●课程名称须用中英文对照;●课程性质为必修或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