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吉林省九台市文章来源: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 更新时间:2010/10/28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
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
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
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
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一、选用良种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
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
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
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
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
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
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
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第二应注意倒伏性问题。
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
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第三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品种。
我省病毒病、霜霉病发生严重,所以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综合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在选用大豆品种时,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吉林省应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长农13、长农15、长农22、吉科豆1号、黑农35、黑农38等品种。
二、合理轮作大豆是用地、养地的作物。
它作为禾谷类的前茬,能使后茬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
据省科院调查,玉米以大豆为前茬比禾本科作物为前茬增产16%。
为什么以大豆为前茬增产效果这么大呢?第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入土深,能吸收土壤较深层的养分。
禾谷类作物玉米是虚根系,入土浅,这两种作物轮作,使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养分得以均衡利用,因而增产效果显著。
第二大豆根系上有大量的根瘤,可从空气中回收较多的氮素,部分遗留在土壤中供给后茬作物利用。
第三大豆根茬落叶多,腐烂快,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第四大豆田杂草少,土壤松,保墒,保苗。
第五大豆与禾谷类作物相同的病虫害少。
因此,以大豆为前茬的作物,增产效果显著。
虽然大豆是多种作物的好前茬,但其本身重茬、迎茬都会使产量下降。
连种大豆叫重茬,隔一年种大豆叫迎茬。
这是因为:(一)许多以大豆为寄主的病菌和虫卵需2-3年才能死掉,大豆重迎茬加重了病虫害的蔓延。
(二)同一层次同一养分消耗太大,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易造成缺肥和偏肥现象。
(三)钼、铁是根瘤固氮的重要酶成分,大豆连作易缺钼、铁,进而影响大豆根系和根瘤发育。
(四)与大豆伴生的专属杂草容易蔓延危害,而且不便防除。
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大豆与其他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对于用地、养地、充分发挥土壤潜力、提高大豆和其它作物的产量都有重要意义。
三、种子处理1、种子精选:待播的种子要进行精选,选后的种子要求大小整齐一致,无病粒,净度99%以上,芽率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力求播一粒,出一棵苗。
2、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前应将种子晒2-3天。
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浸染。
3、拌种:为防治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等,用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4%进行药剂拌种,防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也可用辛硫磷乳剂闷种,即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12.5公斤水制成稀释液,每公斤该液可拌10公斤种子,拌后4个小时,阴干后播种。
也可用大豆专用种衣剂包衣,防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以及地下害虫。
当土壤有效钼含量小于0.15ppm时,每千克种子用0.5%钼酸铵溶于20毫升水中,然后洒在大豆种子上,混拌均匀,阴干后播种。
四、精量播种(一)播种期:大豆播种时期早晚与产量有很大关系。
播种过早,由于土壤温度低对出苗不利,会造成烂种而缺苗;播种过晚,虽然出苗快,但幼苗和根系生长都快,苗不壮,易造成徒长。
大豆最适播种期应根据当时温度、土壤墒情而定。
一般以土壤5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8-10℃,土壤含水量在20-22%时为适宜播种期。
据此,我省大豆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二)种植密度大豆合理密植总的原则是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株型收敛分枝少的早熟品种宜密的原则。
因地力、品种特性确定合理密度。
我省中部平原区适宜密度为每亩1.2-1.4万株;东部山区、半山区适宜密度为每亩1.6-1.8万株;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适宜密度为每亩1.3-1.5万株。
(三)播种量:确定播量应以每公顷保苗株数为基础,应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播种量(公斤/亩)=亩保苗株数*百粒重*(1+田间损失率)/净度*发芽率*100*1000例如:吉林35每亩保苗1.4-1.7万株,百粒重20克,净度98%,种子发芽率95%,采用半精量播种,田间损失率取0.2,按公式计算:播种量=17000*20*(1+0.2)/0.98*0.95*100*1000=4.38(公斤/亩)即每亩播量4公斤多一些,就可以达到要求。
(四)播种方法:主要有“垄三”栽培法,等距穴播法,窄行平作栽培法,“大垄密”栽培法等。
我省主要采用“垄三”栽培法,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垄三”栽培法。
“垄三”播种的技术要点是:秋季或春季起垄时,垄底、垄沟各深松一次,松土深度为26.5厘米,犁底层6.5厘米,松土带宽8厘米。
垄体分层深施肥,底肥深度8-16厘米,起垄深松的同时施入;种肥深度为5-7厘米,播种同时施入,种子位于垄体两侧,双条间距12厘米,播深3-5厘米。
用小型精量点播机垄上双条捌子苗点种,垄上双条间距12厘米,种肥播于双条种子之间,垄距70厘米。
也可人工等距精量点播。
“垄三”栽培的优点是:1、垄体、垄沟间隔深松可打破犁底层,解决地块板结问题。
2、垄下分层深施肥,避免了同位烧苗,又可延缓化肥转化速度,显著地提高化肥利用率,一般可提高5-10%。
3、垄上精量点播双行拐子苗解决了大豆缺苗、断条、稀密不均的问题。
4、大垄便于管理,双行使植株在垄上合理布置,能增加大豆产量。
应用“垄三”栽培法比条播一般可增产15%左右,是主要的大豆种植形式。
五、田间管理我国农业素有三分种七分管的说法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加强田间管理是获得大豆高产的保证。
大豆田间管理的任务是疏松土壤、消灭杂草、追肥、灌水等以促进大豆生长。
(一)除草。
杂草是大豆的天敌,如不及时消灭杂草可使大豆严重减产。
田间除草的方法有:1、合理轮作可减少杂草危害和病虫害蔓延,这种方法上面已做了介绍。
2、中耕培土是常规除草方法,可结合铲地、施药、追肥进行复式作业。
第一次中耕应在大豆出苗前至第一片复叶展开期间进行;第二次中耕可结合第二遍铲草在第三片复叶出现时进行;第三次中耕应在大豆开花前结束。
3、大豆化学除草目前主要使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一般公顷用50%乙草胺乳油2.25-3千克,加5%豆磺隆可湿性粉剂加适量水在播后3-5天喷雾处理,也可用大豆专用除草剂进行播后苗前处理。
注意水量一定要足,而且要喷洒均匀。
(二)施肥。
施肥是保证大豆高产的关键性措施,目前生产上均以化肥增产为主,长期以来,造成土壤腐殖质不断下降,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板结,不利于大豆生长和发育。
为了长期高产必须结合耕翻土地大量施入有机肥,培肥土壤,恢复地力,做到有机肥和化肥配施。
1、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营养全面,分解缓慢,肥效持久,能充分满足大豆全生育期,特别是生育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是大豆高产的基础。
施肥方法:秋季翻地前每亩施腐熟好的人畜类粪便2吨以上,均匀洒施于田间,拖拉机深翻时将肥料翻到深层,整平耙细。
2、配施化肥:近年来实践证明,化肥施用量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公斤,硫酸钾或氯化钾75公斤效果最好。
也可用大豆专用肥每公顷施500斤左右。
施肥方法:大豆化肥施用可结合深松和播种集中于垄底分层施用。
以“垄三”栽培法较好,它可以配合垄底深松深层施入大量底肥,也可在播种时施入较深层的种肥。
这种作法集中于垄体不同层次施肥,促进肥料的有效利用,又保证大豆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大豆在积肥、种肥较足的基础上,通常不进行根部追肥。
近年来实践证明,大豆后期液面喷施复合肥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
我们在大豆开花至鼓粒期进行根外追肥,用2%尿素、0.42%过磷酸钙、0.42%硫酸钾、0.05%硼酸、0.05%钼酸铵复合溶液液面喷洒取得增产20.5%的效果。
近年来,大豆测土配方施肥取得了较好效果,测土施肥使大豆生产者能够根据本地土壤中各种元素缺乏情况对症下药,经济施肥,解决各地栽培实验中争论不休的如何施肥问题。
(三)灌水。
目前,普遍认为大豆灌水是增产幅度最大的关键措施,据调查,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可提高产量40%以上。
大豆灌水必须根据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状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适时灌溉才能确保大豆增产。
通常把大豆萎蔫作为严重缺水的症状,然而在萎蔫之前已经缺水,如不及时灌溉,将要影响产量。
因此,生产上常常凭借经验和观察确定应灌溉时期。
灌溉的指标和依据是生理指标和土壤水分指标。
生理指标是指生长速度减慢,叶片老绿,中午高温时叶片短暂枯萎,甚至植株下部叶片变黄脱落,都是缺水现象,有条件的地块应及时灌水。
还可利用土壤水分指标判断灌溉时期,在黑土地区每公顷获得3000公斤大豆必须满足的水分条件是:在开花鼓粒期间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土壤水分应高于24%以上为宜,低于21%时必须灌溉。
大豆灌水方法各地不同,试验结果滴灌优于喷灌,喷灌优于沟灌,最差的是大水漫灌。
大豆灌水时期一般认为开花盛期至鼓粒初期灌水增产效果最显著,但生产实践表明,在播前灌一次透水增产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