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二)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 1.按照用地组成划分,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 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
• 2.按照用地质量划分,居住用地可分为一~四类居住用地 • 3.按照人口规模划分,居住用地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
和居住组团
二、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概念
• 居住用地规划是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文教、生活等方 面要求的综合性建设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 一,主要对居住用地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 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市政公共设施和市 政管网等各个系统进行综合、具体地安排。
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合0.8公里); •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
公共活动中心。
佩里的“邻里单位”
(二)从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 居住用地规划在中国的实践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已从西方引进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概念,例如上海1950年后
• (1)过多模仿外国建筑风格(特别是欧式风格),忽视了 中国传统民族建筑风格,造成城市特色模糊,居住区景观 陷入混沌;
• (2)由于土地二级市场分割转让小块土地,造成分头建设, 装饰材料五花八门,建筑风格千差万别,居住区生活环境 混乱。
第十一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概论
• 一、城市居住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 二、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概念 • 三、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发展和展望
一、城市居住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一)城市居住用地的概念
• 城市居住用地,泛指城市中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 聚集地,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对外交通系统 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它在城市中往往 集聚而呈地区性分布。
建设的曹扬新村,以及50年代初北京复兴门外修建的“复
外邻里”,其规划原则和手法也类似于邻里单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的基本居住问题,

中国兴建了大量的工人新村。当时的居住用地规划主要借
鉴苏联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的三级规划结构。
(二)从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 居住用地规划在中国的实践

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居住用地建
设迎来新的高潮。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进入全面复苏、提升
的新阶段,其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也渐渐成熟。这一时期
国外独特的居住区环境构建理念传入中国,虽然在国内受
到经济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固有规划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和
影响,但中国城市设计者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深
• (2)随意增加开发强度:变低密度、低强度开发为高密 度、高强度开发,加大建筑进深,缩小建筑间距,大大降 低了住区环境质量,减少了阳光和空气。
2.商住混合泛滥
• 城市商住混合建筑泛滥。由于趋利性,一些住宅项目不顾 区位地段的实际情况,集商铺、办公、住宅于一身,反而 造成了城市商业资金分散和顾客分流,不利于中小城市中 心商务区的培育和建设,也破坏了居住用地的道路交通组 织,引入了不必要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将居住区置于开 敞的空间环境中,不利于小区物业管理。
平式花园城市,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光
和空气。
2.邻里单位的理论与实践
• 1926年开始,一些美国学者开始根据花园城市的设想研究 新的居住形态。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 理论构想。他认为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城市交通对居住 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干扰。由此,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通 行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 和出发点。同时,区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 跃居民的公共生活,以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花园城市”组群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明日
的城市》中提出了一个3000万人口“现代城市”的设
想方案。他主张城市按功能分区,用简单的几何图形
的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系统代替传统的同心圆式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霍华德的水
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
• (1)邻里单位的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
过邻里单位内部; •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
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用穿过城市道路; •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并与其他的邻里
服务设施一起置于中心的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5公顷),每英亩
• (三)中国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花园城市到邻里单位— —西方学者的探索
• 1.花园城市 • 2.邻里单位的理论与实践
1.花园城市
•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 了“花园城市”的设想。
• 他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 城乡结合体,城市结构为同心圆放射状结构。
圳白沙岭居住区是中国大陆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个高层居
住区。
上海曹扬新村
深圳白沙岭居住区
(三)中国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 存在的问题
1.弹性规划成“随意”规划
• (1)随意改变用地性质:变工业用地为居住用地,变公 共建设用地为商住用地,变居住用地为商住用地,变公共 绿地为建设用地,追求利益的同时却破坏了住区环境;
•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福利型公益服务业盈利性不佳,往往 让位于小商业,在城市中形成了社会福利性行业的短缺。
3.城市特色危机
• 针对住区环境普遍存在单调、呆板等缺陷,人们开始注重 加强住区环境设计,注重自然要素与人类环境结合,构筑 景观轴线和空间序列,创造有特色的空间结构和形象。但 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忽视整体环境的设计,造成视觉污染, 出现城市特色危机,表现为:
• 居住用地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居住用地进行 总体宏观分析,确定其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布局等项 目,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居住、休憩、教育、健身等生活需 求。
三、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 发展和展望
• (一)从花园城市到邻里单位——西方学者的 探索
• (二)从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居住用地规 划在中国的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