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我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

我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我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

中国名门家训1、诸亮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它可以看作是诸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历代有识之士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诫子书》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淡泊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勤俭朴实的为人准则、持之以恒的学习准则和高效务实的干事准则。

诸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后裔的家风涵。

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

对诸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据《诸氏宗谱》记载,历代后裔一直以《诫子书》为祖训,自觉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族中祭祖、家教、读书、农耕、社交等活动,也均以此为准绳。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文成伯温:事必力戒奢华人宜淡泊谦卑伯温(1311-1375年),名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省市文成县)人。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

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诚意。

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

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伯温家风家训伯温家风家训的核心涵是“重文崇智,尚俭倡廉”。

不同于其他历史名人以成文的家规家训传世,伯温家训不以“言传”,而重“身教”。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文本式的家训,而是将家训之要义寓于一件件具体的“家事”之中,如伯温先祖的文武兼备、乐施重义;伯温本人的手撕墓图、大义拒金;伯温后代的去奢尚俭、恪守家规等,对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和教化作用。

这些“不成文”的家训,体现得正是淳正的“氏家风”,其涵之丰富,深受朝野称颂。

朱元璋在《(伯温)父永嘉郡公诰》中评价“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

后来南田武阳等地的伯温后裔,又在伯温治家思想的基础上拟定了新时代的家训。

如今在伯温故居入门口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的祖训族规。

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是皆不知贪者也。

知贪者其惟圣人乎。

圣人之于仁义道德,犹小人之于货财金玉也。

——摘自伯温《郁离子·贪利贪德辩》【译文】平民因贪而毁掉他的身家性命,卿大夫因贪而毁掉他的家族事业,诸侯君主因贪而毁掉他的封国和天下。

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贪”的真正含义。

“贪”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贪德而不是贪财。

知道“贪”的这个含义的大概只有那些圣人吧。

圣人对于仁义道德的渴求,就如同小人对于金银财宝的贪恋。

传家宝明伯温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

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

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

寒窗苦读君子,五更雪夜萤灯。

官商盐埠当铺,万水千山路程。

男人耕读买卖,女人纺织殷勤。

勤俭先贫后富,懒惰先富后贫。

每日开门两扇,要办用度人情。

自食油盐柴米,总要自己操心。

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

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事无成。

忍让和气者富,争强好讼必贫。

粗茶淡饭长久,衣衫洁净装身。

开店公平和气,主顾富客常临。

银钱勤勤付寄,空信也要常行。

夫妻更要和顺,吵闹家也不宜。

亲朋不可轻视,弟妹不可断情。

切莫使气刻薄,忍耐三思而行。

村坊和睦为贵,不可唆害别人。

为恶化为良善,懒人听了必勤。

劝君抄本回去,教训子侄儿。

口教恐怕不信,此乃有书为凭。

其能留心熟读,定有结果收成。

3、王阳明家训余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简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历任刑部主事、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规简介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示宪儿》明王阳明幼儿,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4、世民家训唐太宗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世民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国公,后晋封为王,先后率部平定了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世民《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戒伯禽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称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身体力行、勤勉从政,周公为了见到贤人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同时周公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

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

中国历朝历代新建立时,开国之君十分重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

有些帝王亲自撰写家训,如世民的《帝》,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

周公首开中国仕宦家训之先河。

周武王灭商后,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地,但周公旦因为辅佐朝政,并没有去就封,而是让儿子伯禽(又称禽父)代为治理。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正式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诫伯禽书》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

临行时他告诫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

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

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

”《诫伯禽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第一本成文家训,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之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操在其名篇《短歌行》里,赞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政治国风。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6、曾国藩家训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今省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

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曾国藩亦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之一,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军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生前身后,备受推崇。

曾氏家训曾国藩祖父曾星冈少时纨绔,因有长辈讥讽他会是“败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讲求农事,并提出“治家八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家风。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尤其重视对诸弟及子侄的教育。

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曾国藩观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形成“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