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典型事例一:刘奶奶急中智言救已又救人“奶奶,你这可是救了两条人命哪”,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跪在地上向刘奶奶说出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小伙子与刘奶奶彼此并不相识,为啥要跪在地上向刘奶奶道谢呢?这事儿还得打从头说起。
那是07年2月底的一天,刘奶奶象往常一样,给宝贝孙子烧好饭,摆好碗筷,就等孙子用餐了。
正当刘奶奶低头忙呼手中的活时,“吱……”的一声门响了,想是孙子进来了,就顺口说道:“今天俺宝贝孙子表现不错,没在路上贪玩,回来的挺准时的。
”话刚说完,听见一向淘气的孙子没有答话,就觉得有点奇怪。
抬头看了一眼,这一看不得了,吓出刘奶奶一身的冷汗。
只见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正拿着一把尺把长的刀子逼在自己眼前。
刘奶奶想喊人吧,这冰天雪地的,外面也没人呀。
一旦惹怒了这歹徒,老太婆可打不过他。
想到此,刘奶奶灵机一转,强压下紧张的心和颤抖的手,张口说了句:“小伙子,你是卖刀吧的,多少钱一把,奶奶我买了,外面冷,先来喝口水吧!”刘奶奶的这番话是小伙子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的心一下子软了:多么善良的老人家啊!我来抢人家东西,我还算人吗? 小伙子于是一愣。
刘奶奶随即对着里边的卧室大声空说:“宝宝!快来看,这卖刀的小伙子还不如你大呢,人家就知道自食其力啦!哪像你,这么大的个头除了用拳头打那个沙袋子,就知道睡觉!”然后笑笑对小伙子说:“小伙子,你是个大学生吧?放假还打工赚学费,多好的小伙子,你爹妈该有多高兴呀!这刀我要了,多少钱?”“卖刀”的小伙子支支吾吾了一会儿说五块钱一把。
刘奶奶从兜里拿出十元钱给小伙子要他别找了,并夸他以后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人。
小伙子接过钱,给刘奶奶鞠了个躬,急匆匆走了。
刘奶奶出了一身冷汗,其实家里就她一个人。
不大一会儿,小伙子又回来了,这可把刘奶奶吓的。
只见小伙子一下子跪在了刘奶奶的面前,“奶奶,你这可是救了两条命啊!说真的,如果你刚才喊人救命,我这刀子可就刺进你老人家的身体了。
杀了你,我也知道自己要偿命,你我俩人的命可都没了。
奶奶,我给你嗑头了!”刘奶奶这时才放下心来,问道:“小伙子怎么走上这条道了啊?”小伙子说:“我来北京半年多的时间了,身上带的钱全用光了,一直找不到活儿干,实在没办法才走到这一步,现在真的后悔自己的行为了。
”刘奶奶想起来附近有个打砖场冬天雇人打苇子,就找熟人帮着把小伙子介绍到那儿去了。
就这样,小伙子把刘奶奶当成了救命恩人,一有空就经常来看刘奶奶。
刘奶奶凭自己的机智救了两条性命,而且还多了一门亲戚。
事例分析:刘奶奶是一个从生活中学习的语言沟通的大师,虽然她没有接受到沟通学的教育,她但下意识的语言沟通行为,就像故事中小伙子说的一样:“刘奶奶,你这是救了两条命啊!”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刘奶奶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乐观、坚定,敢于面对困难的人,而且家庭生活比较美满、人生也比较幸福。
刘奶奶面有前来抢劫的小伙子,没有像我们通常预见的那样大叫救命或者是抢劫啦等的。
而是稳定下情绪来,压制住自己的紧张,观察出了小伙子的稚嫩与紧张、愣神等一瞬间的神态、动作,判断出这是一个初次行凶的小伙子,于是她用温暖而和蔼的话语把小伙子从罪恶的边缘拉了回来,同时也救下了自己。
而小伙子能够在危险的边缘听从刘奶奶温和的话,收起了行凶之心,说明小伙子也具备了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不然,他可能会对刘奶奶的话置之不理,照旧行凶。
刘奶奶的一句话,改变了小伙子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根源于刘奶奶良好的自我沟通在语言沟通上的自然成功流露,刘奶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就像文中把持刀行凶的小伙子当成是卖刀的,正是从这样积极的心态出来,即挽救了自己,也挽救了小伙子。
情景置换:假设当时刘奶奶不是机智地作出了最佳的行动,那后果会怎么样呢?或者说是小伙子听了刘奶奶的话仍不为所动,已下了必要抢劫行凶的决心,那后果将必定是悲惨而令人婉惜的。
我们现在就假设一下这样的情景。
情景一:小伙子持刀进室抢劫,刘奶奶大叫声惊叫,突口高喊:“救命啊!有人抢劫啊!”小伙子势必拿刀就势一捅,刘奶奶可能重伤,也可能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小伙子可能见杀了人就慌忙夺路而逃,更有甚者,把刘奶奶家翻天覆地一遍,然后延长而去。
小伙子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两杀宝贵的生命没有了,同时也给小伙子和刘奶奶两个家庭带来无尽的失去亲人的悲伤与痛苦。
情景二:小伙子持刀进室抢劫,刘奶奶还是灵机一转,强压下紧张的心和颤抖的手,张口说了句:“小伙子,你是卖刀吧的,多少钱一把,奶奶我买了,外面冷,先来喝口水吧!”刘奶奶的这番话是小伙子万万没有想到的,可他的心却没有软了,小伙子会:(1)把刘奶奶打晕(这是比较仁慈的),然后把刘奶奶家抢劫一空,然后逃之夭夭;刘奶奶家造抢,小伙子最终锒铛入狱,这不是一个好的结果;(2)小伙子也极为可能一刀上去把刘奶奶捅倒(因为手里拿着,即很顺手,又不用思考)至重伤甚至死亡之后再把刘奶奶家抢劫一空,小伙子最终也是难逃法律制裁。
又是两条人命,两家悲伤。
情景三:小伙子持刀进室抢劫,刘奶奶哪里见过这阵势,当即吓晕过去了,然后小伙子当即顺利在刘奶奶家翻找一空,抢劫而去。
刘奶奶醒来后庆幸自己还活着。
可这种情况遇到残忍的劫匪:这老太太见过我的样子,不能留“活口”,给上一刀,连自己怎么样死得刘奶奶也不会记得了。
而小伙子也最终难逃生命的死亡与良心的死亡。
可见,语言的沟通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人们进行语言沟通时,全身心的注意力与精神力都会集中到语言上来,你的耳朵在听、你的眼睛在看、你的嘴在说、可能你的全身也会在兴奋或是发抖,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你的语言表达能够让对方明了。
这又说明,语言沟通是一个双方互相理解解读的过程,如果一方单方面进行语言行为,不能为对方理解,轻则产生误会,重则就是故事中假设情景的惨案。
因此说: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可能是你、我、他,可能是任何人。
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我们就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作生活的主人,享受沟通人生的快乐。
典型事例二:漂布老妪愤言激韩信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生命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河边漂布的老妪,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给他吃了一罐浆布的浆糊;一个是刘邦的老婆,即历史上著名的吕后,用笼子关着他喊了一大群宫内壮妇用竹片刺死了这个一字并肩王。
所以有“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之说。
这其中的“成败一知已”指的是起初月下追回韩信、并力荐刘邦起用他为大将军的萧何;萧何的支持促使韩信最终成就助汉朝开国大业,可也正是这个萧何,和刘邦的老婆联合起来,将韩信以莫须有的反叛罪名杀害。
这里我们单举生死两妇人中的河边漂布老妪,正是这个老妪的一句话,激起了韩信的奋斗勇气,促使他最终投身于乱业之中,创建了千秋功名,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
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有一天,亭长妻子一大早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
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
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由于家境过于贫寒,韩信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他只得到处投靠亲友,时间长了,成为了大家最不受欢迎的人物。
韩信忍住饥饿,到河边钓鱼,又钓不到,脸色已饿得铁青,便向河边的洗衣妇讨饭,大家都很讨厌他,厌恶他不务正业,每天佩着把破剑到处跑来跑去。
韩信饿得晕到在河边。
其中有位老妇人,看到他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一罐浆布的浆糊喂给了他吃,韩信醒来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从此韩信深受激励,决心努力上进,开创自己的前途并最终帮汉朝成就开国大业,自己也位列王侯。
衣锦荣归后,韩信并没有忘记当年给他饭吃的洗衣老妇,特别派人致送千金给她,以表示感谢。
至于那位逼迫韩信接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听说韩信做了王侯,非常担忧遭到报复,韩信不但不追究往事,反而派人去安慰他。
皇帝刘邦却是一位多疑猜忌的人,由于韩信功高震主,便设计将他贬为淮阴侯,并且削夺他的兵权,最后还将他陷害至死。
韩信出生入死帮刘邦打下大汉江山,最后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令人惋惜不已。
事例分析: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这些伟大成绩的根源却追溯到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河边洗衣老妪,这次多么令人惊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