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文本(1998-2010)

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文本(1998-2010)

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文本(1998-2010)目录第一章总则第十五章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区改造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第十六章给水工程规划第三章主要职能与规模第十七章污水工程规划第四章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第十八章雨水工程规划第五章城市布局结构和片区发展策略第十九章电力工程规划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第二十章电信工程规划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第二十一章燃气工程规划第八章城市设计导引第二十二章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第九章公共设施规划附表1福田区城市用地汇总表第十章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附表2福田区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附表3福田区各片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规划表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附表4福田区公共设施配置一览表第十三章地下空间开发规划附表5福田区单位附属绿地规划控制指标表第十四章新、旧村改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福田区发展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1997) (以下简称《准则》)、《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十五”计划》及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其他相关法规和条例,进行福田区分区规划的修编。

本次分区规划在对本区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本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落实并完善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提出整体的城市空间架构,为编制法定图则奠定良好的基础,指导福田区的建设开发持续稳步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是福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下一层次规划(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次分区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78.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改道形成的河套地区123.8公顷用地,本次规划将其计入发展备用地进行统计。

第四条本次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保持一致,远期为2001-2010年,远景规划意向为2011年及以后。

第五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如需调整,必须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三条本次分区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78.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改道形成的河套地区123.8公顷用地,本次规划将其计入发展备用地进行统计。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第七条本次规划中确定福田区的规划目标为四个主要方面:1、将深圳市中心区建设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深圳与国际交流功能要求的中心商务区,为实现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会展中心及商务旅游的战略目标提供高品质的空间载体;2、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住宅区的建设,完善居住生活配套设施的同时注重居住区特色的营造,为市民提供充裕的、满足居民身心需求的住宅及居住环境;3、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为城市的国际性经济与文化交流功能提供完善、便捷、高效的服务;4、建成环境优美、富于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区,在注重独特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创造、营造城市重要国际性标志的同时加强区内宝贵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

第八条规划原则1、区域联系原则:本次规划力求从区域的角度,充分考虑区内功能、用地、交通、市政等与香港等周边地区的衔接,以保证规划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成深圳市作为国际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2、保持规划延续性和维护规划权威性原则:《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是全市和福田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

本次规划必须尊重总体规划,保持规划基本政策的延续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对以往的深圳市福田分区规划和各片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也需要在合理承接的基础上,在本次规划中进行必要的调整;3、可持续发展原则:基于福田区开发建设的自然条件、历史和现实,规划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力求做到现实与未来的良好结合。

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购物、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区;4、整体效益优先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原则。

第三章主要职能与规模第九条主要职能1、全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商务区,二十一世纪深圳国际性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区;2.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型企业的高成长区和重点布局地区;3、功能完善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综合区;4、环境优美、富于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区。

第十条人口规模1、人口现状:截止1997年底,福田区总人口为67.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9万人,暂住人口41.2万人。

2、人口控制目标:2010年户籍人口为52.8万人,总人口为88万人。

3、人口容量(远景人口规模):福田区的人口容量(远景人口规模)限制于土地开发容量。

依据福田区可建设用地和《准则》,福田区人口容量为105万人,本次规划公共配套及市政配套设施以人口容量为依据进行配置。

第十一条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截止1998年10月底福田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43.5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4.90 平方米/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74.43%。

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规划2010年及远景福田区城市建设用地总的发展规模将控制在59.09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7.11平方米/人。

第四章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第十二条土地综合利用目标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全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将城市布局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态规划相互交融,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通透性,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发挥。

2、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发展,土地开发由开发增量型为盘活存量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将集中在建成区的充实和完善。

3、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保护性利用部分土地,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并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

第十三条土地综合利用规划1、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用途,将全区土地划分为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三大类,对各大类用地划定用地范围并制定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政策。

2、水源保护用地是指为保护饮用水源而划定的限制开发的用地。

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福田区内水源保护用地是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面积为4.26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应严格按照有关条例和规划控制,并组织起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将水源保护区列为专项用地进行严格保护,严禁任何城市开发建设行为。

3、水域是指规划保留的河流、水库、水面(不包括公园内的水面)及深圳湾水域等。

规划水域面积4.41平方公里。

4、自然生态用地是指在建成区外需保持的自然山水植被用地及应恢复植被的空地和裸地,是城区之外整体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生态实体。

福田区自然生态用地是北部以梅林山体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区和南部的红树林自然生态保护区。

对于该项用地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随意建设﹑蚕食用地和乱砍滥伐,保持并养护其自然生态风貌,并要求其周围的城市开发建设必须进行环境评价。

规划自然生态用地11.04平方公里。

5、城市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

福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9.09平方公里。

福田区的城市建设应以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区为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完善城市设施,开发模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形成合理的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

第五章城市布局结构和片区发展策略第十四条分区整体布局结构:1、利用福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背景,确定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通过与组团绿化隔离带、公园、商业和旅游绿地等绿化开敞空间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整体形态;2、以市中心区为分区城市结构的核心,以其南北向主轴线和主要道路为基本骨架,形成分区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确定市中心区南北向主轴线和深南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轴,华强北路、新洲路、上步路、侨城东路、福强路为城市次发展轴;3、主次分明的多元化服务中心。

市(区)中心:深圳市中心、罗湖上步商业中心(华强北商业中心);次区级中心:下梅林、景田、农科、沙头四个次区级中心,弥补目前只有市级---基层两级服务设施的现状,主要增加商服、文娱、体育功能;居住区级中心:金三角、八卦岭、梅林东、华富、白沙岭、园岭、福田南、下步庙、石厦、下沙、安托山东,居住区级中心是组织社区生活与服务的重要单元。

第十五条片区发展策略1、中心片区:范围东起皇岗路, 西至新洲路, 南到滨河大道, 北至北环路。

包括市中心区、莲花山公园、莲花北、彩田工业区、莲花、岗厦六个街坊。

总用地面积9.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3万人。

本片区是福田区乃至深圳的核心片区,由综合功能核心区和与之相关的配套生活区组成。

市中心区作为全市的金融、商贸、会展、行政、文化中心,其功能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必须得到强化和保证。

莲花山公园作为市级公园,要求严格控制其现有红线范围,红线内尽可能少建建筑。

莲花北、莲花、岗厦居住区完善配套,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同时对岗厦居住区开发强度须严格控制,整治环境。

彩田工业区现功能保留,产业应向高新化发展。

2、上步片区:范围东起红岭路, 西至皇岗路, 南到深圳河, 北至北环路。

包括体育中心、八卦岭、白沙岭、园岭、上步工业区、荔枝公园、福田、南园、中心公园和笔架山公园十个街坊。

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2万人。

本片区的主体功能是深圳市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和公共绿地。

严格控制体育中心、白沙岭、园岭、荔枝公园几个街坊的进一步开发建设。

八卦岭工业区逐步向居住功能转化,首先要解决各类配套用地的落实问题。

上步工业区在现有的综合功能基础上,逐步完善配套,适量增加居住功能,控制其向商贸办公功能的转化。

对福田、南园的功能和环境进行清理,强化社区中心的作用,控制容量增加的同时按规划落实配套设施。

3、沙头片区:范围由滨河路与深圳河及红树林海滨围合而成。

包括下沙、新洲、石厦、皇岗、福民、红树林保护区、皇岗口岸和保税片区八个街坊。

总用地面积19.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6.95万人。

本片区主要为新、旧村区域,功能混杂且整体环境质量差。

规划要求保留已有的区级行政中心和生活居住功能,完善组团结构和配套设施,提高环境档次,置换服务对象,逐步加强为市中心区居住配套的作用。

4、车公庙片区:范围东起新洲路, 西至侨城东路, 南到滨河大道, 北至深南大道。

包括车公庙西、车公庙工业区、高尔夫球场三个街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