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化实验讲义1

物化实验讲义1

热力学部分

实验1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静态法

1.0实验目的及要求 1.1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

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1.2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环己烷(或乙醇)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和

真空泵、恒温槽等相关仪器的使用。 1.3学会用图解法求所测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及正常沸点。

1. 2 实验原理

在一定温度下,与纯液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蒸气压力,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这里的平衡状态是指动态平衡。在某一温度下,被测液体处于密闭真空容器中,液体分子

从表面逃逸成蒸气,同时蒸气分子因碰撞而凝结成液相,当两者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

动态平衡,此时气相中的蒸气密度不再改变,因而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 纯液体的蒸气压是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

(Clausius--Clapeyron)方程式来表示:

2lnRTHdTpdmΔ= (1.1)

式中:p为液体在温度T时的饱和蒸气压(Pa),T为热力学温度(K),△Hm为液体摩尔汽化

热,R为气体常数。在温度变化较小的范围内,则可把△Hm视为常数,当作平均摩尔汽化热,将上式积分得:

ARTHpm+−=303.2lgΔ (1.2)

式中A为积分常数,与压力p的单位有关。由(1.2)式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以lgp对1/T作图,可得一直线,而由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出实验温度范

围的液体平均摩尔汽化热△Hm 。当外压为101.325 Kpa时,液体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

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从图中也可求得其正常沸点。 测定饱和蒸气压常用的方法有动态法、静态法和饱和气流法等。本实验采用静态法,

即将被测物质放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在不同温度下直接测量其饱和蒸气压,在不同外压

下测量相应的沸点。此法适用于蒸气压比较大的液体。

1.3仪器与试剂 蒸气压测定装置 1套

环己烷或乙醇(分析纯)

1.4实验仪器及装置 1.4.1仪器装置如图1—1

1 缓冲储气罐和整体装置,所有接口必须严密封闭。 平衡管,用橡胶管分别将进气阀与气泵、装置1接口与数字压力表连接、装置2接口用

堵头连接。安装时应注意

连接管插入接口的深度要≥15mm,并用喉箍扣紧,

否则会影响气密性。

1.5实验步骤 1.仪器装置:如图1-1 2.U形等位计中液体的灌

装:从加样口注入乙醇,

用洗耳球鼓气,将其压入试液球中,至2/3高度为宜。

图1—1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装置图

3.缓冲储气罐储压。

将缓冲储气进气阀与气泵连接,安装时应注意连接管插入接口的深度要大于15mm,否则

会影响气密性。将进气阀打开,平衡阀1、2皆关闭(均为顺时针关闭,逆时针开启)。启

动真空泵抽气减压至数字压力计(连接在真空泵上的压力计)的显示值为-98kPa左右即可。 4.系统检漏 开启冷却水,连接好装置,缓慢打开平衡阀2,使系统减压至数字压力计显示-70kPa

左右,关闭平衡阀2,观察数字压力计,若显示值下降值在标准范围内(小于0.01kPa/s),

说明蒸气压测定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需检查玻璃磨口是否密合、平衡阀1是否拧紧或密封圈是否损坏。 5.测量

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93.2K(25℃),将数字压力表采零,调节阀2,开动真空泵缓缓

抽气,使试样球与U形压力管之间空间内的空气呈气泡状通过U形管中的液体而逐出(即此时试液球在沸腾)。如发现气泡成串上窜,可关闭抽气活塞,缓缓打开进气活塞漏入空气使

沸腾缓和。如此慢沸4~3分钟,试样球中的空气排除后,关闭抽气活塞,关闭阀2 ,开启

阀1,相互协调,小心开启进气活塞缓缓漏进空气,直至U型管两臂的液面等高为止,在压力表上读出压力值。重复操作三次,压力表上的读数与前一次相比两者差值应不大于±67Pa,此时即可认为试样球与U形管液面上的空间已全部为乙醇的蒸气所充满。

用上述方法测定298.2K (25℃)、303.2K(30℃)、308.2K(35℃)、313.2K(40℃)、318.2K(45℃)、323.2K(50℃)时乙醇的蒸气压。

测定过程中如不慎使空气倒灌入试样球,则需重新抽真空后方可继续测定。

如升温过程中,U型管内的液体发生暴沸,可漏入少量空气,以防止管内液体大量挥发而影响实验进行。

实验结束后,慢慢打开进气活塞,使压力表恢复零位。用虹吸法放掉恒温槽内的热水,

2 关闭冷却水,将抽气活塞旋至与大气相通。拔去所有电源插头。 1.6 数据处理 1.6.1自行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正确记录全套原始数据并可填入演算结果。

室内气压p0 = KPat/℃

T/K P表/kPa

P*/kPa ln(P*/kPa) *:p*=p0+p表1.6.2温度的正确测量是本实验的关键之一。数字温度计必须校正准确。

1.6.3绘制lnp*~T-1图,由直线斜率求得实验温度范围内乙醇的平均摩尔气化热△Hm。 1.6.4由曲线求得样品的正常沸点,并与文献值比较。 1.6.5文献值。参见表

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温度T/K 293.2 298.2 303.2 308.2 313.2 318.2 323.2

蒸气压P/kpa 5.946 7.973 10.559 13.852 17.985 23.158 29.544

按1mmHg=1mmHg×(101.325kPa/760mmHg)=0.13332kPa加以换算. 按上述文献所列的蒸气压和温度值,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可得在293.2~323.2K间的平均摩尔汽化热Δvap Hm=42.064KJ•mol-1. 1.7 实验事项注意 1.7.1先开启冷却水,然后才能抽气。 1.7.2实验系统必须密闭,一定要仔细检漏。

1.7.3必需让U型管中的样液缓缓沸腾3~4分钟后方可进行测定。

1.7.4升温时可预先漏入少许空气,以防止U型管中液体暴沸。 1.7.5液体的蒸气压与温度有关,所以测定过程中须严格控制温度。

1.7.6漏气必需缓慢,否则U型管中的液体将充入试样球中。

1.7.7开、停真空泵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且要缓慢,以防止因压力骤变而损坏压

力表。 1.8思考题 1.8.1什么叫饱和蒸气压?

1.8.2静态法测蒸气压的原理是什么? 1.8.3如何检漏?

1.8.4如何判断U型管中试样球与U型计间空气已全部排除?如未排尽空气,对实验有

何影响? 3 1.8.5U型管内所贮液体起何作用? 1.8.6实验时抽气及漏入空气的速度应如何控制?为什么?

1.8.7测定蒸气压时为何要严格控制温度?

1.8.8升温时如液体急剧气化,应作何处理? 1.8.9每次测定前是否需要重新抽气?

1. 8. 10 若系统有轻微漏气(平衡阀1或玻璃磨口处),有无可能比较准确地完成实验?如

何获得准确数据?

4

实验2 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

2.1实验目的及要求 2.1.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环己烷的摩尔质量。

2.1.2正确使用数字贝克曼(Beckmann)温度计,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 2.1.3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2.2 实验原理

化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分子量是一种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 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的温度称为溶液的凝固点。含非挥发性溶质的双组分稀溶液的

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依数性质的一种表现。当确定了溶剂的

种类和数量后,溶剂凝固点降低值仅取决于所含溶质分子数目。对于理想溶液,根据相平衡条件,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液成分关系由范霍夫(van’t Hoff)凝固点降低公式给出

BAAmfffnnnAHTRT+×=)()(2*ΔΔ (2.1)

式中,△Tf为凝固点降低值;Tf*为纯溶剂的凝固点;△fHm(A)为摩尔凝固点热;nA和nB分别为溶剂和溶质的物质的量。当溶液浓度很稀时,nB≤nA,则

BfBAmffABmfffmKmMAHTRnnAHTRT≡×=×=)()()()(2*2*ΔΔΔ (2.2)

式中,MA为溶剂的摩尔质量;mB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Kf即称为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

数。 如果已知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f ,并测得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f,以及溶剂和溶质的质量WA、WB,则溶质的摩尔质量由下式求得

fBKm=AfBWTWΔ (2.3) 应该注意,如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溶剂化和配合物形成等情况时,不能简单地运

用公式(2.3)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显然,溶液凝固点降低法可用于溶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例如电解质的电离度、溶质的缔合度、溶剂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等。 凝固点测定方法是将已知浓度的溶液逐步冷却成过冷溶液,然后促使溶液结晶;当晶体

生成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成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达成平衡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本实验测定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纯溶剂的凝固点是它的液相和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若将纯溶剂逐步冷却,理论上其

冷却曲线(或称步冷曲线)应如图2—1(Ⅰ)所示。但是实际过程中往往发生过冷现象,即

5 在过冷而开始析出固体时,放出的凝固热才使体系的温度回升到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后,温度再逐步下降,其步冷曲线呈图2—1(Ⅱ)形状。过冷太甚,会出现如图2—1(Ⅲ)

的形状。

溶液凝固点的精确测量,难度较大。当将溶液逐步冷却时,其步冷曲线与纯溶剂不同,见图2—1(Ⅳ)、(Ⅴ)、(Ⅵ)。由于溶

液冷却时有部分溶剂凝固而析出,

使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因而

剩余溶液与溶剂固相的平衡温度也在逐渐下降,出现如图2—1(Ⅳ)的形

状。通常发生稍有过冷现象,则出

现如图2—1(Ⅴ)的形状,此时可将温度回升的最高值近似地作为溶液的

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液的浓度变化过大,则出现图2—1(Ⅵ)的形状,则测得的凝固点将偏低,必然会影响溶质的测定结果。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应该设法控制适当的过冷程度,一般可通过控制寒剂的温度、搅拌速度等方法来达到。

t 图2—1 步冷曲线示意图

严格地说,纯溶剂和溶液的冷却曲线,均应通过外推法求得凝Tf*点和Tf。如图2—1(Ⅲ)

曲线应以平台段温度为准。如图2—1(Ⅵ) 曲线,则可以将凝固后固相的冷却曲线向上外推至与液相段相交,并以此交点温度作为凝固点。有关讨论可参见有关章节。

2.3仪器与试剂

图2—2凝固点测试仪 1—大玻璃筒、2—玻璃套管 3—温度计、4—被测物加入口、 5,7—搅拌器、6—温差测量仪、 8—测量管 凝固点测定仪 1套 ; 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 1台;

普通温度计 1支; 25mL移液管 1支;

秒表 1只

环己烷(分析纯);碎冰。

2.4实验步骤 2.4.1仪器安装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无损,装入冷水和碎冰,控制

温度比被测系统的凝固点约低2℃~3℃(即2℃~3

℃),冰水装入量控制在如图2—2位置。 2.4.2调节数字贝克曼温度计

将数字贝克曼温度计仪器电源打开,使其处于“温

度-温差”测量状态(参见附录),预热10min以上。在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样品试管内使它处于室温状态。 2.4.3调节寒剂的温度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