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基础实验报告1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日期:2011年3月9日
一、实验目的
1熟练应用显微镜,并掌握染色压片技术。
2学习减数分裂及配子形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辨别蝗虫精子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雄性蝗虫精巢
2实验仪器:显微镜(Nikon,YS-100型)、解剖针、镊子、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解剖蝗虫(感谢勤劳的吴琼老师和助教在实验前已经将精巢取出,省去了该步骤)
2用解剖针将精巢分离,可见精细小管,取1-2根精细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将上面的水洗干净。
3染色:在精细小管处滴1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室温下染色10-15min。
4压片: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1-2层吸水纸,用一只手稳住载玻片和盖玻片以防止滑动,另一只手用一解剖针的针柄敲击盖片,使精细小管分布均匀。
5镜检:用4倍物镜找到大量细胞,换用40倍仔细观察。
6绘图:绘制2个处于不同分裂期细胞的分裂相。
7收拾整理仪器和材料。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现象详见所附实验绘图
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该细胞染色体已经高度浓缩凝聚,变得粗而短,可以看到明显的交叉现象,有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交换。
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分辨的。
但是图1中,出现了交叉互换的现象,而且交叉点也并没有明显分开,因此可以初步认定为粗线期。
理论上说,该时期能够辨别染色体的头尾,方便进行染色体的计数。
然而,事实上由于染色体的交叉,很难分辨别染色体。
而且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会有一部分的覆盖,更难区分。
图2
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细胞已经呈哑铃型,两个子细胞即将形成。
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位于两个区域内。
此外,整个细胞的体积较其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小,可以粗略判断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某一阶段。
另外,该细胞的两个区域在板上的运动是一致的,没有彼此分开,可以排除是两个细胞重叠的可能。
六、作业题
1.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
答:该过程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末期和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同源染色体会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末期姐妹染色单体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故染色体数目也减半。
参考资料
1张贵友等,《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