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潭自然资源

平潭自然资源

平潭自然资源平潭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有花岗岩、石英砂、明矾、黄铁、铜、高岭土矿等,花岗岩储量约8亿立方米;石英砂储量10亿吨,含硅量高达96%以上。

水生动物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海洋鱼类242种,海水虾、蟹类73种,海水软体动物(贝类)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

矿产资源全县砂地面积82.3309平方公里。

由于波浪、风力的自然分选,颗粒适中,石英晶粒洁白,含硅量96%,颗粒0.1—0.8毫米,成为电子工业和建筑业的重要原料。

全县已探明石英砂储量约16亿吨。

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咸水砂和淡水砂。

咸水砂分布于潮间带的滨海地区,面积21.1881平方公里。

淡水砂按成因分为海积砂和风积砂两种,风积砂多覆盖在海积砂上部。

全县砂矿分布较集中,主要有北部的芦洋埔、东部的流水—龙王头和南部的七里埔—洋中澳。

这三大片砂矿占全县砂矿分布面积的93%以上。

芦洋埔砂矿区:分布于整个芦洋埔平原,东北起于长江口,西南达于海坛海峡,面积30.23平方公里,占全县砂矿总面积的43.6%。

砂矿分布范围广、矿层深、储量大,最深达30米以上。

其厚度:竹屿标准砂厂矿区在10米左右,中楼砂矿区达12米,长江澳内侧达35米。

据矿产部门测算,竹屿—长江澳型砂储量29928万吨,竹屿砂区原砂储量957万吨,中楼砂区原砂储量9232万吨。

流水——龙凤头砂矿区:分布于流水半岛至潭城镇龙凤头一带,面积22.3625平方公里,占全县砂区总面积27.16%。

矿区由于延伸范围广,下伏地形及动力环境差别较大,因此厚度与粒度等差别也较大。

流水半岛北岸,位于北—北北东主风向上,动力条件强,西段山门前澳两端岬角突出,湾澳较深,有一定的砂质沉积,加上风力作用,内侧风积砂矿的厚度也较大;东段大澳,为侵蚀性红土台地岸,侵蚀明显,沉积较少,砂矿分布断续且厚度小;龙凤头地区沙滩平缓宽阔,潮间带长,砂矿粒径较小,林带前沿分布着高度1~2米左右的砂堤。

七里埔——洋中澳砂矿区:位于海坛岛南部,面积10.4196平方公里,占全县砂矿总面积12.66%。

由于潮滩沉积明显,加上朝向东南,受东南风的作用,内侧风积砂矿堆积较快,七里埔淡水砂已延伸至三十六脚湖南岸。

洋中澳南段为一连岛砂坝,北段有高度2米以上的砂堤。

/thread-61960-1-1.html花岗岩全县已探明花岗岩储量约7.7亿立方米,其中一级石材储量238.9万立方米,二级石材3.8亿立方米,三级石材1.07亿立方米。

平潭建筑向以石材为主,昔时由民间自行开发。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集体管理,1987年规定须经县林业局审批,1988年6月10日起移归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

90年代后,石材精加工产业兴起,花岗岩荒料经机械切割、磨光,加工成不同规格的板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1995年全县生产石板材30104平方米,创产值242.3万元,利税30.7万元。

——平潭历史文化概说风力资源平潭风力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风能利用最佳地区,年平均有效风速(4.5~27米)达6576小时,风能密度2678瓦/平方米。

全县可利用的风能区域约5.3亿千瓦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平潭开始风力发电实验,1990~1995年,全县累计风力发电量424.04万千瓦时。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家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平潭县电力公司合作开发长江澳风电场,投资后大大改善了平潭的供电状况。

2008年12月,中闽(平潭)风电有限公司又大手笔斥资403亿元,选址澳前准备建17台风机,装机规模34兆瓦,建成后年可发电9400多万度。

该计划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

不久,因平潭综合试验区成立,平潭总体开发要在重新规划,澳前作为重要景观海岸线必须保护,该项目改为建在青峰,建设进度稍有延宕,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实施。

据悉,改址青峰后还可以多安7台风机,这必将使平潭供电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平潭历史文化概说滩涂资源全县在海岸线外,发育一定宽度的滩涂,计有62.93平方公里,其中沙泥质滩涂占24.5%,泥沙质滩涂占39.3%,沙质滩涂占36.2%。

平潭滩涂面积占全省滩涂面积的3.1%,占福州市滩涂面积的10.1%。

人均滩涂面积0.26亩,在全省沿海25个县市中居第七位。

滩涂主要分布在主岛西部的幸福洋、马腿洋、竹屿口、大安湾等地,由于受风面小,地势平坦,倾斜度小,潮间带长,潮流缓慢,底质多为沙泥或泥沙,适宜养殖各种贝类紫菜。

幸福洋全长1980米,其中高潮区250米、中潮区1200米、低潮区530米,已成为平潭海洋水产养殖重点区域之一。

东部和北部,无山峦屏障,沿海基岩被风浪冲刷剥蚀,地势较陡,潮间带短,一般为200~900米,利用率较低。

滩涂土壤构成中,粉砂占40.48%~82.41%,粘粒占7.23%~44.82%,砂粒占0.23%~12.56%。

滩涂底质营养盐丰富,有利于各种贝藻类养殖。

全县滩涂可利用于养殖的面积为2370公顷,其中可养蛎890公顷、养蛏320公顷、养蛤390公顷、养蚶80公顷、养紫菜690公顷。

/wiki/%E5%B9%B3%E6%BD%AD%E5%8E%BF海盐资源平潭海盐资源极其丰富,产盐历史悠久。

1948年,全县有盐田40多公顷,年产盐2000吨。

其后几经兴衰。

20世纪70年代以后,盐场大量扩建,到1995年,全县盐坎面积460.7公顷,产盐3.16万吨,2003年产量近4万吨,创历史新高。

由于海水洁净,平潭所产食盐清洁且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誉满遐迩。

——平潭历史文化概说潮汐资源平潭海域时中国大潮汐差地之一,平均潮差4.31米,平均高潮5.84米,低潮1.60米,平均海平面3.74米。

潮汐能分布的特点大体是西部笔东部大,东北部最小。

西部平均潮差4.54米,最大6.70米,最小1.05米,东北部平均潮差4.16米,最大6.56米,最小1.03米。

全县潮汐能可供开发的有11处,总装机容量32.4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95亿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95亿千瓦时。

潮汐能资源分布在海坛岛东、西、北方向。

其中东部、东南部有4处,为主要的潮汐能分布区,装机容量达2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6亿千瓦时;西部有5处,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北部有2处,装机容量4.1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

/thread-205730-1.html海洋生物资源平潭四面环海,海洋生物种类多达934种;水生动物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海洋鱼类242种;海水虾、蟹类75种;海水软体动物(贝类)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海藻类153种。

平潭历史上就以盛产海味咸干品而文明,旧时保鲜手段落后,加上流通不发达和岛内销量有限,每到发海季节,鱼货积压,销售不及,渔民发挥聪明才智,采取咸腌、干晒办法,制造出各种海产干、腌加工品,便于长途运贩,深受远近民众欢迎。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十大海产品”之说,即加工黄瓜鱼、带鱼、墨鱼、鳗鱼、鲨鱼、虾皮、丁香鱼、鱼厨鲑等,销往厦门、泉州、温州、上海、汉口乃至港台和东南亚。

改革开放后,流通发达,捕捞技术、人工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迅速改进,平潭各种海产品咸干品及鲜活品更声名远播,又有所谓“海产八珍”之说,即鲍鱼、干贝、海蜇、鱼翅、鱿鱼、鲥鱼、海参、鱼肚等,都是宴席上乘佳品。

还有平潭产的“坛紫菜”,曾被列为贡品,入朝廷宴席;“蝴蝶干”,肉厚味美,为滋补佳品;沙蚕干,为宴席佳品;蛏干、文蛤、蛎干、丁香、鱼胶、虾仁等,都是家常和宴席常备美味佳肴。

外地人到过平潭,都免不了要带上一些这类干货。

鲜活品类则有金鲟、梭子蟹、石斑鱼、虎鱼、真鲷、龙虾、对虾、文蛤、贻贝等。

平潭还是古老节肢动物鲎的集中繁殖地,每年5~8月繁殖期,大量的中国鲎活动与近岸浅海,夜晚还成双爬上岸,敖东乡一带尤多,极易捕捉。

鲎肉、卵味道鲜美且具有极高药用价值,昔日为普通人家常席上常见菜肴,后因过度捕捞,数量锐减,现已被国家列为保护物种,平潭繁殖地是重点保护区。

——平潭历史文化概说水资源位于平潭岛的三十六脚湖,库容1290万立方米,最大水深16米,年供水量可达495万吨以上,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岛上居民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的"生命湖"。

但10年前不期而至的一次"用水危机",让许多平潭人至今心有余悸。

2000年2月,三十六脚湖最低水位降至7.58米,估算库容量仅为125万立方米,处于历史最低水位。

而湖中可利用的水量仅为30万立方米,只够维持1个月的供应。

为此,平潭县自来水公司启动了限量供水方案,即每天给用户送自来水都是按计划进行,按照小区分布情况隔天送水,即今天给这个小区送水,明天这个小区就会停水。

供水水源单一的平潭岛,除了三十六脚湖外,还拥有4座水库,但库容均在50万吨以下,和三十六脚湖一样"靠天喝水" 。

一到枯水季节,居民饮水就常会受到影响。

目前平潭自来水公司旗下各水厂的日总供水能力约为4万吨,只能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家庭供水,岛内其余地方的居民用水还是以地下水为主,供水状况并不充裕。

平潭县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目前岛内的淡水库容和自来水供求,远远无法满足平潭大开发的用水需求。

2010年11月,福建省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福州至平潭的"海峡大桥"建成通车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正以"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的速度超常规推进,预计未来十几年内的生活生产需水量都将显著增长。

而平潭全岛40万人口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81立方米,低于福建全省水平。

预计到2015年,主岛总需水达23.69万立方米/天,2030年则为66.99万立方米/天。

但目前综合各供水工程和地下水分析,平潭岛内总可供水量仅为8.965万立方米/天。

2011年4月30日,平潭岛外调水工程正式开工。

该工程调水水源来自福清市闽江调水峡南取水泵站,经平潭海峡大桥预留的7.02公里引水管道输水,终点为平潭三十六脚湖,输水线路全长86.42公里,预计一期日供水将达4万吨。

/jjtx/20110720/0/OlO78FI271c660Fl.shtml平潭耕地平潭耕地以旱地为主,约占耕地总面积80%。

粮食作物以甘薯为主,水田甚少。

又由于砂质土壤面积较大,因此盛产油料作物花生。

岛内有多种花卉,以水仙花最为著名,产量颇丰。

至2008年,共种植234亩,产159万粒商品球。

岛内盛产瓜果和水果,西瓜种植普遍,有柑橘、番石榴、无花果等亚热带水果20余种。

20世纪80~90年代,又陆续引进白枣、龙眼、捺等新品种。

2008年全岛果树栽种面积为2022亩,采摘面积达1288亩,总产量为1761吨,其中柑橘类为1733吨,占总产量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