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吴永洪学号40151802018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散文儒释道比较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①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

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

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

②”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据《宋氏·苏轼传》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气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史》卷三三八),由于政治生涯的颠沛流离,使得丰富多彩的游历决定的他的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一)大背景——散文创作的风气北宋初期的散文应当时北宋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时代要求,多是以实用性的散文出现在文坛中。

因为,北宋的中央集权制的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反应首先应景的就是诗词文章思想的高度统一。

因而,在北宋初期就出现了古文运动。

掌首的两大流派一时以柳开、穆修为代表的复兴儒道派,他们是借用古文运动的名义实则是为复兴儒道派提出合理的幌子;另一派则是王禹偁为代表的“道”“文”派,他们不仅重视“道”在散文中的体现,同时也对“文”给予一定的地位。

随着欧阳修主持文坛,欧阳修他们开始大刀阔斧的批判改革,首先批判的就是风靡①1、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②2、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各个阶层注重文章形式结构的骈文,欧阳修他们认为骈文的形式削弱了文章本生所具有的实用性质。

他们要求文章回归朴真,要更真实的反应民间疾苦,更多地为政治提供建议成为其一面镜子。

在他们主导朴素流畅的文风之下,更是反对险怪偏僻生涩的以“怪”“丑”为主题的散文。

由此,给清新秀丽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非常干净的大环境。

苏轼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文人,必不可少的受到影响。

加之他本身文学创作的天赋,他于1057年入京应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当时主考官、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为赞赏,以为有大家文风。

四年后,苏轼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所做文章受到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的赏识,被列为三等(第一名),此后,苏轼就一直得到文坛的广泛赞誉。

并且引起了欧阳修的注意,并意欲将他培养为下一位文坛盟主。

在欧阳修主张的文艺思潮下,苏轼将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领域延生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使得散文从此在文学史中多了绚丽的一笔。

苏轼在《文说》中这样说道:“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二)小前提——文学自身的修养苏轼是一个全才,并且好学。

苏辙在《亡兄子瞻墓志铭》中说:“(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二)。

他不仅博学众家,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一个词人,现存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他是由写诗而走向写词的。

他的诗歌最为可贵之处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而阐发真情实感。

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疾苦、批判弊政、彰显旷达的态度是他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并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有时也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自然现象阐发出自然哲理,从常人眼中不值一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发出了常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进一步在自然景色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态度的深刻思考。

当时的“元佑”诗坛是宋诗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辈出,但苏轼诗无论在题材上、情感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尤其是他兼收并蓄的创作思想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一直不被文人重视,认为是不入流的“小道”,填词的态度也很随意,并且以女性化的婉约为主。

苏轼认为诗词本一体,词是“诗之苗裔”,正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和功能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改变了人们认为“诗尊词卑”的观念,实现了词女性化的婉约主题向男性豪放主题的转变,完成了过去词只表现爱情到表现爱情和性情兼而有之的转变,使词表达人的感情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如他在《江神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多处用典,表达了他为国图报的豪迈情怀。

他的词像他的诗一样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并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

他身体力行地进行孜孜不倦的创作,现存词作三百多首。

苏轼是宋代词风转变的关键发力人和倡导者,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可见苏东坡在词方面的造诣。

正是基于诗词方面优秀的天赋和突出的诗文,因此,苏东坡有更多的时间为自身在文学领域中的拓展提供更多的题材和空间。

苏东坡的散文无一不透出诗文合一的特点。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苏东坡的散文中,不仅有着两者的统一,更是在散文中体现了诗的严谨、精辟以及词作中的优美意象和清新秀丽的风格。

二、苏轼散文创作的特色苏轼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总是习惯于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没有第三种答案,太过于坚持原则,不知道变通,而无视派系斗争的存在。

改革派在位时他反对变法,于是有了“乌台诗案”;保守派在位时,他反对全部废除新法,于是有了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

而他的散文也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语言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真言,他经常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发出深入的思考。

而表现在语言中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1、自然、流畅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这是苏轼散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如《放鹤亭记》中围绕着放鹤亭写了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放鹤亭是从何而来的,文中第一段就介绍了“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从而交代了亭子是谁建造的。

苏轼不说建造亭子的原因,而是介绍建造亭子人的遭遇,是由于水患然后随遇而安,顺便建造的亭子,这种行为是自由自在而不是有其他政治目的或者是某种利益得失的。

第二段就说明了亭子为什么取名为“放鹤亭”。

是由于“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这里交代了亭子主人养鹤,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来他的品行:高洁、自由、不喜约束。

这时候,作者就摒弃了“放鹤亭”这一主题,而是与山人探讨了隐居之乐与南面之君的快乐是不同的。

“郡守苏轼,……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接着,最后一段山人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欣然而笑”于是作者“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抒发了隐士的乐趣与帝王的是不同的,帝王爱鹤可能招致亡国,而隐士则是自由自在,不受一点约束,逍遥自在,过着放逸潇洒的生活。

这是苏轼谪贬徐州时所做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件小事以及他们之间的讨论。

在这一边文章中,围绕着放鹤亭,话题聊的很广,对比了朝野之乐的不同,借此以安慰作者贬谪的郁闷生活,聊以自慰。

结构很宽,可是中心思想却是很明确的。

也正是这一篇传记,放鹤亭因此成为古迹。

2、朴素、简净《放鹤亭记》中“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以简单的二十六字给读者展开了一副春夏秋冬交替的景象。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与“秋冬雪月,千里一色”简洁自然的16字从横向展示了四季更替之景。

而以“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纵向写出了气候变化。

实为妙笔生花。

再如《石钟山记》中这样一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