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文字游戏

语言文字游戏

2014—2015年第一学期语言文字游戏考查作业日期:2014年12月2日(一)回文回文,也称为“回纹”、“回环”。

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是正读反读都能读通的句子,亦有将文字排列成圆圈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文字游戏。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例如: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好读书→书好读→读书好→读好书→书读好不得了→了不得→得了不?→得不了→了得不?→不了得回文又有回文句,回文词,回文诗。

"回文句"是一种句型,一个句子如果正着读与倒着读的意思一样,就可以称为"回文句"。

如:蜜蜂酿蜂蜜;风扇能扇风;奶牛产牛奶;清水池里池水清;静泉山上山泉;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院满春光春满院;门盈喜气喜盈门。

回文词是按一定规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词。

这种词的形式多变,读法各异。

据资料现存回文词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上片下片都随句反复;二、同一词调由末尾倒读,其中有的是下片为上片的倒读,有的是全篇从末尾倒读,倒读时,有的句式不变,有的句式改变;三、借读回文:次句从前一句中借用几个字,回读成句;四、倒读后成为另一词调;五、倒读成为诗(也有诗改为词的);六、回环韵:上下片按同一词调同句倒读,成为另一首词。

例如:清代的董以宁所作的这首《雪江晴月》,顺读时为《卜算子》,倒读时,平仄韵脚改变,则成了《巫山一段云》,顺读: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

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

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倒读: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

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

咒鸥轻点点,飘絮舞盈盈。

尽收酒中薄云阴,琼飞淡月明。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

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

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例如: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二)对联文化“对联”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

“对联”,也叫“对子”、“对句”、“对”、“联”。

根据对联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

对联大都是书面文字,它十分注意视觉的对称美。

字义有双关、三关更显含蓄丰硕。

旧时中国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门的两旁都要换上新对联,表示弃旧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

喜庆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

特别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写在红纸上,或者,先用毛笔写上黑字,然后再用金粉套黑字的边。

对联上的字,尽量请书法写得漂亮的人写,既光门楣,又表示对未来恭敬之意。

对联,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

从一副对联里往往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知识面,因此旧时有的考官考学子,往往就是先考对联。

或出题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对,或考官出上联,让考生对下联。

对不出来,即表明考生没有水平,遂不让他们考其他的内容。

对联的发展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它以简短的两句话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

各种人物都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情趣、思想等。

在对联中妙用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使“对联”增辉。

如拆字对、离合对、增损对、借音对、谐音对、叠音对、歇后对、复叠对、回文对、数字对、双关对、嵌字对等等。

汉字如果全部以拼音文字取代,可以肯定,“对联”艺术也将随之消亡。

只有保存并发展汉字,“对联”艺术才会进一步发展。

并不是普普通通的句子都能称为对联,对联还是有好多要求的。

第一,对联语句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

第二,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

第三,对联要求上下联语序和词性相同。

第四,对联的平仄要求。

对联字数相等是美的要求。

一副对联,一边长一边短挂在楹柱上或贴在门的两旁不对称,很难看。

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总字数相等,联中有词组或分句,其词组或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

对对,少到两个字,多到一两百字。

不等。

一般以五至十字居多,七字最为普遍。

写在楹拄上或门两边的对,都是直写的。

汉语音节是以声调区别意义的,音节调反映在汉字上就是字调。

字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写诗词、做对联的入讲究字调配搭和谐、悦耳,于是就将字调分为平仄两大类。

古平声字为“平”,古上、去、入三声字为“仄”。

对联最需要重视上下联末字平仄:上联束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字。

对联中的其他字,凡讲究的都要论平仄,所谓“工对”。

上下联同位置的字必须“平对仄”或“仄对平”,至少二、四、六、八等双字位置上的字要注意。

从五言七言诗中来的对,都是比较工的。

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可沽名学霸王。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字谜和民间谜语的区别①民间谜语与字谜产生的时间不同。

民间谜语(事物谜语)随着谜语的产生而诞生,在谜史上,谜的萌生可远溯到上古黄帝时代的《弹歌》(见于汉人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首纪事的古歌谣,隐喻了先民的原始狩猎生涯之事。

《弹歌》已初步形成了谜的雏形。

战国时期荀子的《蚕赋》“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

三俯三起,事乃大已。

夫是之谓蚕理。

”被认为是物谜的开端,谓“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

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

②民间谜语与字谜的雅俗不同。

民间谜语,顾名思义,来源于民间口头的谜语,就是大众化的、浅显易懂的谜语,但也不乏高雅的精品之作。

民间谜语题材广泛,谜底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三种,还包括部分人名、地名谜等。

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人类行为等。

民间谜语具有口头传播、外形描绘、语言风趣、浅显通俗的特点。

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

便于口头传诵的民间谜语,谜面通俗浅显,呈口语化,有时夹有浓厚的地方方言,扣合只按其音取意并不苛求该字本义,一般谜面多有闲字,也不避讳谜底之字出现在谜面上面。

这正是民间谜语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特点的典型表现。

字谜,有制谜人和猜谜人,顾名思义就是制谜人造谜,谜一定要巧妙,然后由猜谜人解谜。

在中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

从字谜语言结构的表现方式上看,字谜由三个部分组成:谜面、谜底和谜目。

谜面,是猜谜时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给人做猜谜线索的话语。

谜底,就是要人去猜测的本体事物。

谜目,有时候又指迷题,是谜面意义的真实所指,在绝大多数字谜中,一个谜底就是一个汉字。

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是大雅之艺术。

③民间谜语与字谜创作手法的性质不同。

民间谜语的谜面是隐喻,谜底则是谜面所指的事物。

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形态、性能、动作等,通过状物、白描、比喻、夸张、拟人、借典、合形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谜底,把事物的本体巧妙地隐藏起来作谜底,用与之相关的喻体作谜面,根据物品的外形、质状、作用等特征,运用各种谜语的成谜法门和成谜手法来构思谜面,从而达到隐射谜底的目的。

民间谜语谜面语言风趣、形象生动,以口头创作,口头咏猜,口耳相传为主。

字谜则是凭借汉字的形、音、义、通过别解、假借、用典、象形、增损、离合等手法扣合。

一般用书面来创作表达。

字谜的扣合要求比事物谜语严格谜目更为广泛、各种字、词、语、句,无所不包,有的还设谜格对谜底附加限制使之扣合谜面。

谜面必须成文,避免生造,应避闲字。

谜面与谜底之间不准重现相同的字,不能底面相犯(露春)否则必须标上“露春格”。

一般情况下,宁可放弃该条谜,也不标“露春格”。

④民间谜语与字谜传承方式的不同。

民间谜语以口头创作,口头咏猜,口头说猜,口耳相传为主。

如今,一些精彩、生动的民间谜语,也已改变了口头传播的老路,利用各种媒体广为流传。

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谜语,随着老一辈民间谜语传播者的过世,一些民间谜语也随之消亡,因谜中的一些事和物,只有他们能见证、能解释,后人则无法理解一些谜中受历史局限的独特的事物和情景,这就注定了民间谜语的后继乏人,传承保护受到制约。

字谜以书面创作、书面猜射和书面传承为主要特征。

也利用各种媒体作为传播途径。

字谜作为其中一项文字智力竞技的功能,现阶段活动较频繁,特别是依靠网络平台展开的各类活动,不受地域限制,更具广泛性。

⑤民间谜语与字谜发展状态的路径不同。

民间谜语的创作手段,基本沿袭清末明初以前就已形成的各种谜法谜规,基本没有创新的思路和谜法。

还有民间谜语的数量也不大,民间谜语著作中的谜语,除增加了数量不多的儿童谜语外,很少有新创作的民间谜语,基本上都是一些传统的老谜语被互相转抄转载。

而且有相当部分的民间谜语所用的都是方言,由于方言的局限性,不利于异地或大众化传播。

民间谜语的收集研究者数量极少,基本没有专业的组织,用当今灯谜界知名人士的话语来说,就是那些在灯谜界里稍微有些知名度的人士,对民间谜语都是不肖一顾的,更不用说去研究它,传播它,扶植它了。

再是一些传统民间谜语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一些谜语中的语句,不为现代人们所能理解。

当前的民间谜语,基本上没能参与大范围的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影响。

字谜则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新谜法、新谜种层出不穷。

字谜组织遍布神州大地。

当今字谜著作、刊物、作品,数量之巨大,相对于民间谜语而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乃至海外。

字谜还参与活跃在各类公益和商业宣传活动中,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加入其中,特别是一大群中青年谜人和字谜爱好者活跃在网络字谜群里,昭示了字谜后继有人,得以薪火相传。

下面以看看一些谜例:民间谜语:“一个姑娘真可爱,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为了别人好穿戴。

(猜一动物)谜底:蚕”。

谜语朗朗上口,把蚕的生活习性用拟人状物的成谜法门隐喻地描述出来。

字谜:“孤帆远影碧空尽(打一字)蚕”。

或“二人到闽中(打一字)蚕”。

“蚕”拆字为“天”、“虫”。

“虫”字象形远航中的孤帆,孤帆在天“碧空”的“尽”处,与“天”相连接,经离合为“蚕”字,但与“蚕”的习性、特征毫无关系。

民间谜语:“大姑娘的妹妹(猜一字)谜底:姿”。

与字谜:“二姑娘(打一字)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