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3.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5.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

)6.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7.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8.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9.正常年径流量:天然河流的水量经常在变化,各年的径流量也有大有小,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量,如果统计的实测资料年数增加到无限大时,多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年径流量。

10. 流域滞时:定义为净雨过程的重心到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线的重心之时间距。

11.黑潮:北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在太平洋西部海域,西部海域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温、高盐的透明度大的高速的洋流。

(起源于吕宋岛)二.简答题1.水循环机理⑴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⑵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⑶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⑷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⑸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2.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⑴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的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一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

⑵水量平衡又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流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自然界水文过程基本规律的主要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水量平衡分析,还能对水文测验站网的布局,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精度及其系统误差等做出判断,并加以改进。

⑶水量平衡分析又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未来供需平衡计算,更是围绕着用水,需水与供水之间能否平衡的研究展开的,所以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⑷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中,同样离不开水量平衡工作,它不仅为工程规划提供基本设计参数,而且可以用来评价工程建成以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⑸此外,在水资源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水量平衡方法又往往是合理处理各部门不同用水需要,进行合理调度,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气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的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的。

许多丘陵山区的迎风坡,常成为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地区,而背向的一侧则成为雨影区。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地面坡向、气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变化。

但是,这种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是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反而减少。

4.湖泊的调蓄作用湖泊作为天然水库,除了能拦截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外,还可以分蓄江河洪水,降低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的时间,发挥调蓄作用。

湖泊调蓄能力的大小,首先决定于湖泊容积,其次决定于内湖水位与外江水位之间的涨落关系及差值。

湖区泥沙沉积影响湖泊的调蓄是自然因素,而盲目围湖造田、人为因素削弱湖泊的调蓄能力和破坏湖泊资源的现象,更应该引起重视,已出现的问题也要采取还田为湖等措施妥善解决。

5.海洋的大气环境效益(P221)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⑵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⑶海洋与大气的物质交换⑷洋流对气候影响⑸海洋温度场对台风的影响⑹波浪、潮汐对海岸的作用三.论述题1.我国水资源条件和问题⑴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⑵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

⑶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

⑷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⑸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

⑹天然水质相当良好,但人为污染日趋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2.水循环的的作用与效应(P45)㈠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㈡水循环与全球气候:①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存储和转化者;②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③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㈢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㈤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㈥水循环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科学的发展3.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P146)4.冰川与大气、海洋的相变转换(P148)5.河湖之间的调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6.湖泊水库的调蓄作用(P159)7.径流向海汇集效应(P173)⑴径流补给对近海岸区的冲淡效应⑵泥沙向海输入陆地不断延伸⑶陆地元素不断向大海迁移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216)9.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一、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⑴水库水文效应首先是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入海流量,从而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的对比关系;还会使地区的热量平衡发生变化,由于水库比陆地具有更大的热容量,故库区会产生明显的小气候效应;水库坝上游水位的抬高,同时也抬高了上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增加了水库临近地区的地下水补给量,这样也常常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此外,水库建成后往往会给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工程地质问题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⑵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调水→改变原有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⑶小型农田水利措施水文效应⑷农业措施的水文效应⑸滥伐森林的后果三、城市水文效应⑴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⑵城市水资源危机⑶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10. 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大气与海洋之间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大气在海洋上获得能量而产生运动,大气运动又驱动着海水,这样多次的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制约着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海面上的气压场和大气环流着大洋表层环流系统。

1.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11.世界大洋表层洋流系统及洋流的作用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候型大洋环流,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无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代替,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②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大洋环流:分布在南北维50度之间,并在赤道两侧非对称出现。

③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北纬45—70度之间,在大洋东侧,为从西风漂流分出来的暖流。

④北印度洋季风漂流: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

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风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

⑤南极绕极环流:世界大洋中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表层大洋环流。

作用:①洋流对高低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以及全球的热量平衡都有重大影响。

据统计,从低纬地区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

②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增高,降水机会多;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的机会极少。

如大西洋西岸受湾流影响,使高纬地区的西北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季最冷月均温比同纬度高16-20℃,呈现森林景观;而同纬度的北美洲东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一年冰冻期达9个月,出现冻原景观。

在寒流和暖流相遇的地区,由于温度不同的空气混合冷却,常常是多雾地区;在寒暖流分歧的大陆酉岸,出现地中海式的气候。

③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随洋流漂流,暖流和寒流相遇,有机物质十分丰富,形成渔场。

因为寒暖流交汇,把热带和寒带的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使海水中有机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吸引着大批鱼群向这里集中寻饵,形成大渔场。

④陆地上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洋流扩散到别的海域,虽使污染范围扩大,但也能加快污染物净化的速度。

12.潜水的特性:①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②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影响。

动态变化较大,呈明显季节性变化。

四.知识要点1.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及区域性2.地理水文研究的中心内容:地理水文学以水、环境与人类社会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

3.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⑴水循环永无止境;⑵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⑶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4.三大洋表面年均水温的分布特点: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文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5.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的水平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

6.影响水温日变化的因素: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天气状况(风、云)、潮汐和地理位置。

7.影响水温年变化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和海陆位置。

8.水温年变的地理分布:从赤道和热带海区向中纬海区增大,然后向高纬海区减小;在同一热量带,大洋西侧较东侧变幅大,靠近海岸地区更大;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半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