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的定义:
所谓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作方式。

设施农业按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2 种类型:
(1)设施栽培--目前主要是蔬菜、花卉及瓜果类的设施栽培,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及其配套设备等。

(2)设施养殖--目前主要是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的设施设备。

2、设施农业的特点
(1)高投入、高产出,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设施农业产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以日光温室为例,最简易的竹木结构日光温室,每亩造价在2.2万元以上,尚不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日光温室的成本甚至已达到300元/平方米,如此计算建设一亩地的现代日光温室成本就得20万元以上。

同时,设施农业也是高附加值、高产出的现代化产业。

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农业生产的年综合平均产值1.3万元/亩,年净产值1万元/平方米,比露地生产高3~5倍。

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比如花卉,每亩产值能够达到10万元以上。

(2)人工创造适宜小气候,反地域、反季节进行农业生产
设施农业中的温度、光照、湿度、水肥、土壤条件、植物营养以及综合环境条件都可以调控,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自主选择设施类型、栽培作物、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实时实地的农业生产,从而可以创造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种植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3)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

而且,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设施农业借助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设施农业涉及多门学科,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植物生长规律,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环境条件,克服自然因素的制约。

同时,设施农业可人工调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益,结合现代化农业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吸收高科技人才、现代化设备和管理经验,最终实现设施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生产。

3、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可谓简易的设施农业,然而受制于当时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难成规模。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

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肥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

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

中国设施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²,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

2007 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1 733 万hm2,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约占当年蔬菜播种面积的10%,其中,温室面积达33.3 万hm2,大棚面积40 万hm2,中小棚为60 万hm2。

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大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小棚分布较广,结构形式多样,是园艺设施中发展最快、面积最大的简易设施。

北方蔬菜区,在大力发展简易中小拱棚及塑料大棚之后,日光温室发展变化很快。

至2008年,我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已达25 平方米,每年人均消
费蔬菜量的40%由设施园艺提供,设施园艺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

2010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25%。

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2709kt、16626kt。

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0kt,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超越早先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及林果生产等农业的诸多领域。

4、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居世界之首。

然而我国的设施农业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
1.科技含量低。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

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设施水平低下。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

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

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

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

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
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

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

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

5、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国应从一个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既不能盲目引进、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对设施农业无动于衷。

(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

必须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设施农业类型。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占领市场,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


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