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框架体系及基础知识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框架体系及基础知识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3. 如果这两户人家之间建了一道索桥(寓意:蒸汽船、铁路、集装箱货 轮、喷气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互联网等),交通运输成本的 降低可以极大地促进分工与交易。但交易的顺利进行还必须依赖某些 交易惯例或是签订合约(习惯法与成文法)。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4. 当然,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这两户人家搬迁到一起,形成一个村 落(寓意:经济集聚、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全球化与“地球村”)。
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 类
• 国际贸易是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基础 上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概念的三个关节点:国际分工基础、货 物和服务(goods & service )、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概念的多种表述:international trade / foreign trade / oversea trade / world trade。 • 根据不同的区分标准,国际贸易存在多种分类。
第 1章 导

国际贸易学的框架体系与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学的体系
国际贸易学的四大课题及其逻辑关系
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理论 ——人们为什么进行贸易? 3.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何不同? 4.国际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现实中的贸易怎么样?
交通运输效率与交易费用
• 分工越发达,专业化的水平越高,技术水平才越高,经济与社会才能进 入一个更高级状态。另一方面,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易,有交易就必然有 交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因此,交易效率是制约分工的关键因素。交易效率(非严格 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反映的是:一方面,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的技术 进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反映的是制度的进步。 • 斯密显然已经意识到交易成本,只是他没有使用这一概念。斯密对交通 运输作用的观点极富洞见,但他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 只注意到技术性交易费用,没有注意到制度性交易费用。 • 斯密的人口理论值得注意,包含两层含义: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集中程 度,后者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城市化理论。除了规模经济外,城市化的一 个重要作用就是人口集中产生的沟通的便捷以及由此促进的分工专业化 的进步。 • “要想富,先修路”,并非仅是一个经验性命题。 • 推荐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关系:
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并不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问题,而是资源稀缺的问题如何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克服。斯 密认为分工是克服资源稀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 斯密之前,法国大百科全书对分工作用的概述:提高劳动的 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内生增长与外生增长
1. Malthus: Malthus’ Trap
2. Harrod — Domar: Δ(GDP)/GDP=ΔI/I = σs
3. Solow : G=a △K/K+(1-a)△L/L
Solow’s Residual: Exogenous Growth & Endogenous Growth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1. 分工能够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如一户人家专门负责耕种, 另一户人家专门负责狩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 换时间、促进发明创造(即技术进步)。 2. 分工以后就必然要进行交换(粮食和肉类的交换),交换必然产生交 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如果两户人家远隔千山万壑,交通运输成 本高于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这两户人家还 不如自给自足。
• 斯密分工经济思想的核心要点:1.分工专业化(Division of labor / specialization )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 分工 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 “斯密定理”;3.市场大小由运输 的效率决定,同时“人口密度”也影响市场的大小;4.资本 是在各间接部门发展分工的工具。
2.1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附:新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罗默等认为知识作为独立的要素,不仅其自身能形成报酬递增, 而且使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也产生报酬递增,即全要素 生产率(TFP)的提高。 罗默建立了一个完全内生的知识外溢模型:在一个企业内,对 知识的投资使知识积累并产生报酬递增,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 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新的知识生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 资金,形成下一轮的知识外溢和报酬递增;对知识的不断投资 使其外部效应累积并放大,最终导致扩散式的增长。
将该模型简练一下就是:“知识外溢——报酬递增——知识投 资——效应放大”的自我增强过程。这个模型不仅适用于对一 个企业的考察,也适用于对一个国家的分析。
2.2 分工与交易的关系:斯密定

• 在分工与交易的互动关系中,斯密认为,交易范围的大小 即市场的大小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 斯密定理实际上包含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分工?分工的主观动因是人的利己心,或 称自利行为(self- interest),也就是“经济人假设” 。 2.人们为什么要交易?因为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易。交易 是分工能够实现的根本条件。 3.人们如何才能进行交易?这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人 口的密度。也就是说,分工的水平取决于市场的大小。 • 所以,斯密贸易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国内内贸与国际贸易 原因相同。人类从自给自足到国内贸易,再到国际贸易, 是分工发展与交易范围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体系:国际分工、世界市 场、国际货币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分析方法
•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体系:贸易利得或称贸易利益 (gains/advantages/benefits)
——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从一幅漫画开始思考:假设世界上最初只有两户人家。他们分别生活于 两座山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2.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剩余产品能够进行交换? 3.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够融为一个整体?
• 斯密关于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的论述,实际上是“内生增 长模型” (endogenous growth model)。资本、劳动力、 技术、自然资源这些增长要素,并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随 着分工发展的一个积累和发现的过程。斯密说,“人与人之 间劳动技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 结果。” “分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 斯密的增长模型不仅是内生的,还是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分工加速知识的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使各种要 素的生产率(TFP)提高,经济报酬递增。 • 对比一下新增长理论,Romer新增长理论:“知识外溢——报 酬递增——知识投资——效应放大”,可以发现,斯密增长 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一脉相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