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docx

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docx

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1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1有利于将存量长期资产转变为流动资金
国有企业能够通过企业资产证券化,将原有的存量长期资产,进行分解或者充足为果然资产包,实现证券化之后,能够将这些资产变成可以即时使用的流动资金。

以此来改善国有企业融资中,缺乏流动资金的不利情况,同时也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减轻负债压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性,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1.2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健全国企体制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现,能够推动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国企的财务与经营策略的透明,从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证券化的实施,将未来的收益权让渡出来,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督促作用,能够为国有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从而将社会资本引入企业内,从而促进现代化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

1.3有利于国有企业进行产业调整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国有企业中,非关键部分资产退出的有利渠道,能够帮助国企做好资产退出的公平、公正、公开,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利用资产证券化,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现金发展的机会,推动国有企业更好的进行并购和联合,将更多的资产集中在重点行业上来,从而培育出更大规模、更为完善的国有企业集团。

同时,资产证券化还具备并购优质资产的潜能,推动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1.4有利于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
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融资成本更低,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减少因为长期融资而造成的资产价值的损失,有效地扼制资金流失,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国有企业才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支配,有效地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将资金运用在重点项目上,为国有企业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1.5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本引入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存在一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落后的产能过剩,而市场上的需求却不足。

一般的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明确市场发展动态,也就不敢盲目地投资,导致了市场上的社会资本过剩,多余的资金只能存放在银行或者用于投资大宗交易等,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缺乏稳定性。

而国有企业却因为单一的债务融资渠道而导致自身债务率居高不下。

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地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实现,就能够将社会中的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中,既能够解决社会资本过剩问题,也能够解决企业发展的现金需求。

1.6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环保投资积极性
企业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对环保问题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企业投资于环保事业发展,往往要很长的期限,才能够收回成本。

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投资于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环保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市场上环保投资的积极性。

2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存的问题
2.1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存的主观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如今,国有企业中,有很多还未能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决策机制。

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之间的权责不够明确,无法保证有效的运作。

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其效率低下,发行证券所需时间过长,即便上市也未必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是国有企业的证券化意识不足。

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认为负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即便贷款也是与银行之间进行合作,对市场缺乏信任。

这种落后的意识无法适应当前多样化的经济市场。

在这种落后思想的支配下,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资产流动性不足,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政策发展。

三是国有企业过于注重上市股权融资。

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上市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还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要比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效益好得多。

一方面,国有企业顺利上市,企业品牌效应提升,管理层的名誉也提高。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上市后的市盈率普遍较高,并且上市后的融资不需要付出利息。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普遍重视上市融资,只有在无法顺利上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资产证券化等其他的融资途径。

2.2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存的客观问题
第一,证券化产品单一,层次不够丰富。

如今,我国批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基本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

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将这些
资产用作资产证券化,反而是浪费了这些资源,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并没有明显地高于损失。

同时,优质资产一般情况下,其流动性较好,资产效益较高,将这些资产用于资产证券化并不能解决企业资产流动性的问题。

第二,证券市场流动性差,融资成本难以降低。

要实现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就必须有足够的投资者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市场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资产证券需求。

然而,当前有能力承担这方面投资的基本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

考虑到这些资产的流动性问题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都不愿意冒风险进行投资。

第三,税收与会计问题尚未改善。

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贷款是不需要纳税的,而资产证券化的税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额外多出了一部分融资成本,因此,资产证券化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就失去了成本上的优势。

另外,当前国有资产移除,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体现是否真实、完整,也没有有效的法律途径进行确认,有可能会造成财务失真。

第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多头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对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的不只是央行、证监会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还有地方政F、主管部门等等。

因此,国有企业在实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通过层层把关,各级监管部门的审批耗费的时间较长,且有可能会存在意见相左的情况,使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较大的障碍。

第五,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我国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实现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缺乏可靠的实施标准,也难以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资产证券化存在法制和监管方
面的风险。

第六,证券市场基础不够完善。

证券市场上现存的中阶机构、信用评定机构的公信力不足,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素质还亟待提升,导致了国有企业在资产证券化发展方面需要投入的成本过高。

第七,缺乏健全的投资者保障机制。

资产证券化难以实现财务、经营和利润分红等各方面的透明,导致了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也是导致资产证券化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3实现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可行路径
3.1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策略
一是要健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

资产证券化是在现有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的金融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途径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法律体系带来的挑战。

如何通过更为完善的法律进行规范,是当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国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资产证券化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发展现状,立足于更高层次,不断地进行完善,让法律体系能够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服务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二是要完善会计与税收制度。

在会计制度方面,要针对国有资产的转移具体情况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实现了真实的销售的部分,才能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而对于未能真实销售的部分,只能作为借贷处理,而不具备计算收益的主体权利。

在税收制度方面,要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每一项资产进行详细的划分,对于是否收取税费,税费的比率要严格把控,才能在对市场进行有效调控的同时,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起到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