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 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 小时,以行经第1 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 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②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
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经验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加减。
当归、川芎、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红花、白芍、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桃仁、乌药、苏木、金铃子等。
③祛异汤<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
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丹参、生蒲黄、枳壳、川楝子、焦楂、橘核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 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徐长卿、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②红藤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经验方)加减。
红藤、败酱草、桃仁、薏苡仁、延胡索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红藤合剂<院内制剂)等。
4. 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养血止痛推荐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
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以上用药,实证者于经前3〜7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第3天;虚证者于经前3 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结束。
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每天1 剂;中成药按说明书最大推荐剂量服用。
其中,根据本病特点,可采用冲击给药方案,在常规方案基础上,于经期1〜3 天,将每日给药量调整为临床常规用药量两倍。
<二)穴位按摩按压双侧地机、三阴交等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度,每日2 次,每次按摩5分钟,经期第1〜3天应用,疼痛时可给予即时按摩。
<三)针灸治疗
1.体针:采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刺治疗原发性
痛经规范方案”中的穴位,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
于经前3〜7 天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每天针刺 1 次,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每次行针
0.5min ,留针30min 后出针,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经期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十七椎,手法及行针、留针时间同前。
2.穴位封闭:疼痛甚者可取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8ml,于双侧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消毒后各注药2ml,进针方法同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药。
3.灸法: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用艾条温和灸,于经前3 天开
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4.耳穴压豆: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内分泌等耳穴。
于月经
前一周起,以75%酉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的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
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
双耳交替进行,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四)药物外治法
1.花季-神阙贴:外贴神阙穴或加贴肾俞穴两个穴位,一天1次,每次1〜3 贴,持续10〜12小时,于经前1〜3天或月经来潮开始使用,连续使用4〜7天。
2.寒凝血瘀证患者,予盐小茴香蒸包外敷于神阙穴及小腹部,于经前3〜5天开
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3.取五灵脂10g、北细辛3g、川椒6g、小茴香9g先研细末,撮少许敷于脐
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麝香止痛膏,或贴隔物灸热疗贴均可。
外贴于神阙穴或下腹部,于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月经第2天停止。
<五)足浴疗法
足浴方:
寒凝血瘀证:肉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没药。
气滞血瘀证:香附、乌药、川芎、桃仁、红花。
肾气亏虚证:桂枝、白芍、黄芪、杜仲、川断。
将50C〜60C的药液倒入盆中足浴,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若药液不足
量,可加适量温水。
若水温较高,则先用药液温熏双足。
足浴时间约20分钟,以微
微汗出为佳。
于经前7天开始使用,共浴足10天。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经前、经期禁食寒凉之品,避免剧烈活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腹痛疗效评价标准
<1)腹痛程度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
<2)腹痛持续时间评价:比较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小时)的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指数<n)= ____________ |x 100%
痊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70%
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所减轻,70%> n>30%
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v 30%
<二)评价方法
1.腹痛评分
<1)腹痛程度评分:为避免患者的主观性,现采用疼痛的定量方法-视觉模拟评
分法<VAS评分)。
该方法是采用一条10cm长的标尺,两端标有“ 0”和“10”,“ 0 “代表无痛,“ 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让病人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
此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可靠。
为了精确及客观,可使正面“ 0”到“ 10”之间有移动标尺,背面有“ 0”到“ 10”数字的VAS尺,病人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的位置时,医师在尺的背面即可看到具体数字
<长度的厘M数),可精确到毫M
<2)腹痛持续时间:根据患者自诉经行腹痛的实际持续时间<小时)。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 年),计算疗效指数<n)= _ ^^ ■x 100%证侯评分方法
见证候分级量化表,证候积分为主要临床症状<排除腹痛程度及腹痛持续时间)与次
要临床症状积分之和。
3.观察时间: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3、6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三)证候分级量化
<1)寒凝血瘀证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3)湿热瘀阻证
<4)肾气亏虚证
肾气亏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