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9-01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探讨。
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及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及治愈时间长短。
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对有意向避孕的在患者排卵期时给予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避孕药进行常规性避孕;对不愿意接受避孕的患者可采用吲哚吲唑类、灭酸类及苯丙酸衍生物类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患者于经前2~3天口服以上的药物一种或交替服用,以确保效果。
2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分型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痛经引起的原因,适当增减处方中的成分。
基础药方为:桃仁8g、益母草8g、红花、玄胡索、当归、白芍、牛膝、茯苓、丹参、甘草等药物各10g。
对于气滞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枳壳、香附、川楝子、乌药各10g,用于治疗腹部胀痛、经量少、静脉不畅及气血难行者。
对于虚寒型痛经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桂枝、良姜、丁香各10g,用于治疗气血阻滞、脉络阻塞、寒凝胞宫者;对于血瘀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乳香、没药、田
七、赤芍各10g,用于治疗血瘀宫中,经血内阻、血脉不畅通的患者。
对于血虚型痛经者则可在基础方上添加白术、党参、阿胶、熟地各10g,可用于治疗血不养宫、气血虚弱、经血减少的患者。
3
以上药方自月经来潮前五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煎服,患者每天服用1剂,到行经时结束服药。
1.3 疗效评价4
治愈:患者下腹部疼痛消失,没有出现其他相关全身性症状;有效:患者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其他全身性疾病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下腹疼痛没有缓解,患者全身性症状没有改善,其中以痊愈及好转计算显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为7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平均时间为(3.5±1.2)个月,对照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平均的时间为(6.2±
2.4)个月,两组患者在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患者常发生于有排卵的月经期间,在月经初潮1~2
年后的青春期女性中最容易发生。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疼痛痉挛,在剧烈的腹部疼痛后,患者继发型地出现阵发性疼痛,病症可持续1~3天,而且大多数患者还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头疼、乏力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虚脱甚至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学习质量。
因此提高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保护女性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可取的一定的效果,西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采用的是口服激素类药物,抑制卵细胞的排放,从而控制痛经的出现。
但这种做法不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育龄女性,而且长期口服激素药物,容易导致患者内分泌出现紊乱,影响女性的健康。
中药方治疗痛经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辩证理论认为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胞宫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根源。
根据本组研究中,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愈效果显著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平均时间为(3.5±1.2)个月,对照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平均的时间为(6.2±2.4)个月,两组患者在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差异性(p<0.05)。
由此可说明,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标本兼治、提高患者临床治愈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云鹏,朱颖.中药配合艾灸治疗室女痛经45例[j].天津
中医药,2007.24(5):258-259
[2] 王冬梅,闫宏宇. 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
新疆中药药,2007.6(2):128-129
[3] 吴雪玲. 中药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8例临床疗效观察[j]
医药前沿,2012.2(2):156-157.
[4] 许静.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j]中医外
治杂志,2010.19(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