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中)11推手八法12.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13.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14.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15.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16.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17.太極拳歌張三豐著述18.太極拳經王宗岳19.太極拳勢王宗岳著述20.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張三豐著述推手八法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
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一)掤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
趙堡太極拳的繃法多用於接手。
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
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繃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繃起他人雙手也。
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
”這說明了繃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繃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繃的意識,周身不失繃勁。
(二)捋(履)法: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
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
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
必須身下卸。
”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
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
”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按法: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
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於機按彼。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於一種特別的狀態下出現的,發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勁,發勁要速、脆。
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
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為采,不能用手抓緊。
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挒法:旋轉對方關節為列。
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列勁又有兩種,雙手采住對方兩個關節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
發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肘法: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
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
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
發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以肩擊人為靠。
靠法是雙方身體貼近時使用。
靠勁凶,易傷人、慎用。
發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鑽勁、滾勁、橫勁等等。
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於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一、聽“聽”有三個方面的含義:耳聽的功能、觸覺功能和氣場感應功能。
這些功能的獲得,主要通過盤架子,在長期的拳架練習過程中,耳聽會越來越靈敏,動作會越來越勻稱,“渾元一氣”也會逐漸產生。
耳聽靈敏了,稍微響動,即會覺察;動作勻稱了,才會感知對方的不勻;有了“渾元一氣”便會進入“不知而知,不覺而覺”的境界,使耳聽,觸覺和氣場感應等功能,上升為妙不可言的知覺反應。
只有以聽為先導,推手時才不致成為盲人瞎馬,臨深淵而不知。
二、靈“靈”的含義也有三:形體靈,意念靈“靈光顯現”通過拳架輕而正的練習,將會通身產生高度的協調,意念和形體保持高度虛靈,身體某部出現靈光(即輝光)。
有了如此之靈,推手時才可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放對方”;也只有靈,才可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已動,己先至”。
三、沾“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觸之意。
推手時,在與對方接觸上以後,就要通過接觸點輕輕依附到他的身上,逆來順受,隨之而動,彼用多少力,我稱多少力,處處注意不讓其通過接觸點將力傳於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變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變化。
這和推手的第一層意念“不受制於人”相吻合。
“沾”的具體練法、用法,必須在明師的心傳、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謂之“粘”。
推手中的“粘”是要像“傷濕止痛膏”一樣貼住對方接觸自己的點上,而且是分量極輕的貼附,不至使對方感覺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貼對方,使其不易脫離,從而通過粘著點,處處探尋對方的重心點,控制對方,使其處處不能得勁。
此即“我順人背謂之粘”也。
這也合於推手的第二層意念“控制人”。
五、纏纏,有纏繞,糾纏之意,如繩捆索綁。
“纏”字訣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難以領會。
在推手時和對方一接觸,立即使對方感到如陷天羅地網,有手不能用,有腳不能動,神呆氣滯,茫茫然不知所之。
當達此境界時,接觸點控制對方,非接觸點亦控制對方;接觸點可以發放對方,非接觸點亦可發放對方。
在自己的神念,氣質的作用之下,發放對方如打“稻草人”。
這也吻合於推手的第三層意念,也可以說是“渾元一氣之道”的體現。
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於一日,如能鍥而不捨,勇猛精進,自然得太極之真道矣。
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
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由著(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遝,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稱准,活絲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進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摘自候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溟溟軍沌,窺窟莫測,虛而無象,焉知其極,故曰無極。
即日由無極而生,須明無極之義。
自無而有,一氣動盪,虛無開合,化生於一。
渾圓廓象,陰陽感如,喻而名之,是為太極。
故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功夫。
太極者,為萬物初始也。
太極為渾圓之一氣,懷陰陽之合聚,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
動靜有機,陰陽有變。
太極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有剛柔之義,順背之謂,曲伸之分,過與不及之謬也。
習者與人相搏,須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而擊之,擊伸發勁以直達疾速,此圓化為方之義。
彼剛攻而以柔虛實,此謂走化。
彼欲抽身的粘纏,緩隨急應,彼莫測而膽寒;虛實互換,彼崩潰而心驚。
理用俱明,方悟勁之區別,熟而生巧,漸能隨心所欲。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句,實拳法之內功也。
師傳曰:寅時面南,松身神凝;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
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於身內,氣暢無須倚,氣行現心意。
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
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似簧機受壓,反彈隨勢。
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門派各異,惟內家者勢別勁異,渾身一氣如輪之圓活,虛實轉換旋化隨勢。
不明此者,久難運化。
堂室難窺。
理用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
若理能守規,久恒自成也。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太極者,無極而生。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解]極是頂點、極限。
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
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始之意。
無極是無的終點。
說太極是由無極發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展的規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
"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生的。
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
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看出來。
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現然後才能有所發明,進一步而有所創造,達到有所前進。
發現、發明、創造、前進,又都是依*科學知識而獲得的。
但這是外因,它的內因離不開陰陽二氣。
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
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
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方法。
我們聯繫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與公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