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20 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侧重近现代大国外交政策、中外关系、冷战史、区域性一体化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专业教师先后曾承担或参与数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出版独著、合著《美苏冷战争霸史》、《德国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当代八国外交政策概要》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时代要求的国际关系史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较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独立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并有一定的广泛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习时间为2——3年,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部分学生成绩优秀,提前修完规定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在每年10月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不能按时完成学分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要求延期毕业者须在每年10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38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和学术活动。
除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外,均须参加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是讲授大学本、专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专题,或参加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本科毕业论文等,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表》。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交流、听取学术报告、查阅学术资料等。
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8次,其中必须有一次校外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须写出报告,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由导师考核,确定是否合格。
七、科学研究本专业硕士生必须积极自觉地开展学术研究,在校期间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由导师或任课老师进行评阅。
三年制硕士生不作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
八、学位论文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四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学位论文的要求为:第一,努力通过历史研究,探索历史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
应选择具有学术和理论意义或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钻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定前进和创新。
第三,论文史料充实,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概念准确,语言通顺。
第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剽窃抄袭等不良学风。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以课堂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专业指导组统一安排学位课程,导师安排选修课程并由指导组协调,并负责学生的平时指导。
十、其它a)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2门,并须与本科生同堂考试,不计学分。
b)本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c)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专业指导组审定,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d)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说明:1,任意选修课由学生与导师商定后跨专业选修2门,计4学分。
2,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免教学实践。
3,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109106010101 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方法英文译名:Theory and Method of History 开课学期:1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34/2任课教师:邓鸿光等内容简介:详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2001 课程名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英文译名: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开课学期:1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黄正柏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具体内容包括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及其演变,近现代史时期大国关系和霸权争夺,国际关系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多极化发展,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关系史提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等。
主要教材:1,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以后各版本);2,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1,王绳祖总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7,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及以后各版);8,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及以后各版);9.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109106010801 课程名称:欧洲近现代史专题英文译名:The Topic o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邢来顺内容简介:详见世界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2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基础理论英文译名:The Basi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黄正柏、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学习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及其演变,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际合作、国际冲突与国际战争,国际关系的控制机制,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的动力与环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法律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等。
主要教材:1,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2,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程毅、杨宏禹主编:《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书目:1,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汤普森等修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肖宪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109106012011 课程名称:近现代德国外交政策史英文译名: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 Diplomac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邢来顺内容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1815年到1945年期间的德国对外政策史进行分阶段的专题研讨。
具体分为:一、奥地利和普鲁士二元政治结构背景下的德国外交政策(1815-1871);二、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外交政策(1871-1918);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德国大国地位的恢复(1919-1933);四、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对外政策(1933-1945)。
主要教材:自编。
参考书目:1,肖汉森、黄正柏主编:《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7年。
3,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
4,波将金、赫沃斯托夫、维戈兹基:《外交史》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
5,Rene Albrecht-Carrie,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New York 1973. 6,Erich Eyck,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1968.7,Charles Seymour, The Diplomatic Background of the War:1870-1914,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8. 8,Albert Schreiner,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 1871-1945, Berlin 1952.9,Klaus Hildbrand, Deutsche Aussenpolitik 1871-1918, Muenchen 1994.10,Gottfried Niedhart, Die Aussenpolitik der Weimarer Republik, Muenchen 1999.11,Bernd-Juergen Wendt, Grossdeutschland: Aussenpolitik und Kriegsvorbereitung des Hitler-Regimes, Muenchen 1987.课程编号:109106012012 课程名称:西方外交史英文译名:The History of Western Diplomac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34/2任课教师: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重点讲授西方外交演变的历史线索,各种规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相关理论、外交管理方式以及外交官团体的产生与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