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危险源辨识
三、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 1.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 1.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 1.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 1.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 1.4决策失误 ❖ 1.5身体状况不佳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 ❖ 1.6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 1.7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 2.机(物)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 2.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设备、材料、工具 ❖ 2.2设备、工具选型不符合要求 ❖ 2.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 ❖ 2.4设备、设施、工具等维护保养不到位 ❖ 2.5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 ❖ 2.6设施、工具不齐全、不完好
为什么要进行危险源辨识
❖ 首先是超前预控,作业前要做危险源辨识, 如果事后去做,就回到我们传统的安全管理 上来了,那叫做事后总结,在作业前进行危 险源辨识,对作业中凡是可能出现的危险因 素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只有危险源辨识清楚 了,风险评估准确了,我们才可以制定针对 性的管理标准和措施, 这样当危险因素出现 时,我们才有应对的措施,或是说通过采取 一定措施,不让危险因素出现。
本安体系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在国际社会眼中,矿难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国内民众和媒体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
❖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 ❖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对煤矿安全期望越来
越大。
本安体系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 本质安全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与技术条
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设计、建设、生产、 扩建等)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 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 通过煤矿“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杜绝有人员 伤亡的责任事故,使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人 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闭环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预控
石炭井焦煤公司 董征勋
本安体系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 一、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超过23万人,每亿
吨死亡人数在600人;
❖1992-2006年,15年检产量翻番,死亡人数总体呈下
降趋势;百万吨死亡率从4.65下降到2.04,下降幅度 达到56%。这表明全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趋势良好,进 展较大,局面趋稳。
三、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 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 分布非常广泛。这里的人员指的是煤矿所有的人员。包括决 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所有人员
❖ 机(物)是对系统中设备、设施、材料、工具等的统称。 ❖ 环境 (在此指的是环境条件)一方面指的是井下自然地质环境
条件,包括:水文情况、地质构造情况、顶(底)帮情况、地 热等;另一方面指人为创造的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地 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情况、照明情况、 供风情况、井下巷道布局情况、工作面布置情况、施工质量 情况、巷道路面情况、供电线路布置情况、作业区域警示标 志及避灾线路情况等。 ❖ 管理在此主要指:组织机构、机构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 程、文件记录、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
本质安全管理的内涵
❖ 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预 控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 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以人员不安全行为 的控制与管理为重点,更科学、更系统、更 全面、更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危 险 源 概 念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 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 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死亡。其中矿山采矿业死亡人数仅有56人,约占全美 国职业事故死亡人数的1%。 2003年美国煤矿生产死 亡人数仅占其职业事故死亡人数的0.4%。
本安体系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 二、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行业安全面貌的特大
事故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在所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水、火、顶板、瓦斯
与煤尘等五大自然灾害事故仍然是危害煤矿安全生 产的主要因素,其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是煤矿企业中 危害最大、死亡比例最高的事故。
三、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 3.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 3.1瓦斯威胁 ❖ 3.2水的威胁 ❖ 3.3火的威胁 ❖ 3.4粉尘威胁 ❖ 3.5顶、底、帮的威胁 ❖ 3.6其他自然灾害威胁 ❖ 3.7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 ❖ 3.8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 3.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 3.10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工作面布置不合理) ❖ 3.11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 3.12巷道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 ❖ 3.13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 3.14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位置不齐全、不合理 ❖ 3.15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传统管理模式
❖ 经验式的管理 反应式、被动的管理 “处方” 式的管理 只关注符合法规要求 管理系统不科 学、完善 注重最终结果 部分人参与的强制性 管理
❖ 现代管理模式
❖ 关注风险的控制 预控式、主动的管理 非“处 方”式的管理 法律、法规为最基本要求 考虑 国家及国际最佳水平 自我监管、不断改善。 管理系统科学管理系统科学 注重风险、过程 和效果 全员参与的自主管理
为什么要进行危险源辨识
❖ 其次是主动管理。作业前必须由操作者本人于管理人员同时 参与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标准和管控措施, 这样的辨识是基于操作者本人内心的,是自发的,这样的措 施在现场执行起来是主动的,才能提高现场措施的执行力, 确保作业安全。
❖ 因此,要提高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就要推行这种预控式的、主动式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就必 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达到对安全生产的超前预控和主动管 理,通过我们分析和辨识,知道了影响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 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二、为什么要进行危险源辨识
❖ 我们的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安全工作仅仅制定了 安全技术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安全技术 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在现场得到了严格落实, 而这一切单靠相关规章制度区约束、强制执行是无 法得到最有效保障的,在安全工作中,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因此,如果操作者本人无 法意识到现场作业的危险性,那么措施的执行必然 要打折扣。所以在两者的区别中,一个超前预控, 一个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2010年,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
死亡243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80。
本安体美国为例: ❖目前全美国年产商品煤10亿多吨,平均人年产煤近万
吨。但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3左右。
❖2003年,美国与职业相关的事故共造成5559名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