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马头琴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瑰宝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马头琴的发展面临困境,甚至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马头琴文化迫在眉睫!让当代孩子了解马头琴、热爱马头琴、自己动手练习马头琴,保护、传承马头琴,能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校决定以民族艺术为抓手,以马头琴文化为依托,以点带面把马头琴引进校园,整合固定音乐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开展马头琴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立足民族文化,重视民族传承(一)马头琴简介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音色介于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间。
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马头琴多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
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在2003年与2005年,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马头琴艺术先后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重点保护和继承、发展的文化艺术类型。
(二)马头琴历史渊源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三)马头琴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功能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青少年的认同、认可、接受和传承。
作为一种艺术,马头琴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有学者认为:“马头琴在对人的教育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集培养人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美感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培养人专注、稳重、踏实等性格的过程。
这也给这项根植于民间的独特民族艺术增添了独有的魅力。
”可见,马头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1)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给青少年,尤其对蒙古族青少年带来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其中,对回归自然的理念、自然的崇敬、保护自然的生活意识和信念、对社会的坦然态度。
(2)马头琴已从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时尚”文化,其造型、形式、声色和演艺方式给现代文化带来了新的“古朴”气息,很受青少年的青睐。
(3)从地方走到了世界,从民族走到了大众,给青少年新的国际化思路和世界视角,使得年轻人拓展自身的视野,拥有包容性的行为准则和意义。
(四)传承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心灵震撼和滋润。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蒙古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百年文化的积累,是草原与游牧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并且,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
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传承校园优秀民族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能够起到培养情操,净化心灵,身心愉悦的育人功效。
我校将马头琴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捕捉到马头琴文化的魅力芬芳,受到民族教育的熏陶。
(一)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在多年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探索实践中,我校在反复认真学习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艺术教育重要地位;加强研究,构建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体系;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普及与提高兼顾;在总结反思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成功的”理念,突出艺术教育人文性、民族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学校作为民族学校的人文艺术目标培养体系,于2006年9月就成立了马头琴、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象棋3个特色社团,取得了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二)用一流的设施保障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创设立体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氛围,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学校教学园区内包括教学区、活动区、以及生活区三个部分。
有全现代化设备的食堂楼,它里面包括可供1500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和全套现代化、电气化自动厨房设备。
建有学具有浓郁蒙古族文化风格的教学楼。
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安全监控系统,课堂教学已进入声、光、影、多媒体综合运用的全新优质教育时代。
几年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特色教育,配备了科学优质、功能齐全、民族风情浓郁、堪称一流的民族文化教育设备。
有高规格配备齐全的音乐教室、舞蹈室、美术教室、马头琴教室、蒙古象棋教室等、音乐器材室等,而且每个教室都配备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多媒体设备。
我们还投入50余万先后购置了马头琴、蒙古象棋、架电子琴,少先队鼓乐以及民族演出服装。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校民族教育文化特色的发展以及方向,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位为“建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
为了更好的进行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突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艺术特点的景观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电子屏幕文化、蒙古包文化以及班级文化。
如今,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无时无处都体现着美,学生无时无处都在感受着美,在教学楼、食堂、宿舍到处都能见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风情的粘贴画、宣传板以及教学教具。
学校的每一面墙都饱含育人元素、发挥春雨润物的启迪陶冶功能,开发每一寸教育空间,去孕育积淀学校的核心精神,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三)用优秀的师资指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学校领导是实施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以超前的理念为指导,始终站在课改的前沿,为艺术教育的不断优化提供了保证。
艺术学科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领路人。
学校以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竞赛为契机,以大练教学基本功为途径,启动名师塑造工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校艺术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我们先后开展了艺术教师展示课、专业评比等活动,校领导经常参加教研组的活动,认真听取艺术教师的各种建议,只要是合理的并能办到的,都及时采纳,付诸行动,在评优评选中,对艺术教师适当倾斜,调动了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几年来,我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民族文化教育观念和业务水平高的艺术教师队伍。
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
与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艺术教师具有学历高、专业素质强、年龄低、干劲足的特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敬业,责任心强,深受学生、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赞誉。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勤学习,肯钻研,不满于“学科知识加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科学底蕴。
如今,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为我校深入发展艺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依托马头琴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我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马头琴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而现有的马头琴书籍对小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来说并不合适,为此,我校专门请马头琴专家和任课老师一起编写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马头琴校本教材。
其中,既有马头琴史话、名家曲目,也有马头琴故事、马头琴知识等。
并选派了优秀音乐教师担任马头琴课教师,开设了马头琴课,有效提高了学生马头琴文化的素养。
我校还聘请了马头琴专家来我校给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讲座,让师生们在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马头琴知识。
(一)马头琴,让校园美起来走进四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的校园,你就会被学校浓郁的马头琴氛围深深感染。
校园内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学校开展有关马头琴的各项活动的纪实片,丰富多彩,别致生动,让每一位踏进学校的师生都能感受到马头琴带来的浓浓快乐之意。
教学楼一楼的走廊里是马头琴时时处处与师生们朝夕相伴,更彰显出学校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与传承。
现在,全校的师生每天都浸濡在以马头琴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中,感受经典,传承美德。
(二)马头琴,让教学活起来将马头琴引入校本课程不但可以保护并传承珍贵的地方文化,而且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增加学校文化底蕴。
构建有效的《快乐马头琴》校本课程体系,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在研究中,学校力图建构一个能够整体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借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与成就,切合新形势下儿童马头琴学习与创作的有效校本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与尝试发现马头琴表现的方法和艺术审美规律,从现实与生活的角度出发,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地汲取营养,培养学生进行马头琴练习的持久兴趣和创作能力,并最终达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养成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热爱的优秀品质。
两年来,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在“快乐马头琴”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有效的方法。
在马头琴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分步骤,一步一步的练,每一步让学生达成一定的目标。
通过化整为零,在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悟出道理。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向着更近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