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
肖苏娟
摘要:概述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各种变化,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

关键词: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前言: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山顶洞人”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历史。

正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任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行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
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
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在春节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糯米糕。

元宵节吃汤圆。

清明节吃清明节螺。

端午节多吃粽子,江西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人吃薄饼卷鸡蛋。

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腊八节喝腊八粥。

冬至节吃饺子和混沌。

祭灶时我们吃甜烧饼。

人生食俗分为诞生食俗,结婚食俗,节庆食俗和丧事食俗。

中国的菜按源头分类有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

民间菜有回锅肉,小鸡烧蘑菇,贴饽饽熬小鸡,口袋饼,葫芦头和蛋炒饭官府菜。

宫廷菜以满清菜和孔府菜为主。

官府菜以谭家菜,孔府菜和红楼菜著名。

寺院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善烹蔬菜。

中国菜主要有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我们八大菜系都有所涉及,在众多的菜系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川菜。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提起川菜,喜爱川菜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味道。

那麻麻辣辣的诱惑,那千滋百味的回转,让人一旦爱上便难以自拔,而川菜的致命魅力又恰恰在于它能轻易撩拨起美食者的宠爱。

由此,川菜在八大菜系中总是处于首领地位,拥有最多的追随者,便在情理之中了。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蜀国。

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

川菜以四川成都菜为代表,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

它讲究色、香、味、形,尤其擅长调味。

宴席菜肴以五味调和,清鲜为主;大众便餐和家常风味则以麻辣为见长,特别是在辣味上的运用讲求多样,创造出多种复合味。

调味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基本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菜肴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其中川菜烹调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选料认真。

它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选择,做到量材使用,物尽其能,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注意节约。

许多川菜对辣椒的选择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须用四川的郫县豆瓣;制作鱼香味型菜肴,必须用川味泡辣椒等。

二是刀工精细。

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要求制作者认真细致,讲究规格,根据菜肴烹调的需要,将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长短相等、粗细一样、厚薄均匀。

这不仅能够使菜肴便于调味,整齐美观,而且能够避成菜生熟不齐、老嫩不一。

三是合理搭配。

川菜烹饪,要求对原料进行合理搭配,以突出其风味特色。

川菜原料分独用、配用,讲究浓淡、荤素适当搭配。

味浓者宜独用,不搭配;淡者配淡、浓者配浓,或浓淡结合,但均不使夺味;荤素搭配得当,不能混淆。

四是精心烹调。

川菜的烹调方法很多,火候运用极为讲究。

众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种烹调方法烹制出来的。

川菜烹调方法多达几十种,每个菜肴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烹制,必须依原料的性质和对不同菜式的工艺要求决定。

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怪味鸡、宫保鸡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

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任各
派交融,给川菜烹好以深刻影响,使之更加丰富。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烹饪事业,厨师地位提高,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川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探索川菜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多而且广。

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任、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沪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以及重庆的沱茶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

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

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肴撰绮错的筵宴。

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

讲究饮食的传统和川菜烹任的发展与普及,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三是广泛吸收融会各家之长。

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

它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

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

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人四川。

特别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以湖广为首,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也都有入籍的。

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同时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

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

”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论:
学习了《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使我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了解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中国旅游商品的能力。

中国饮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