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阳市西三家辽墓发掘简报

朝阳市西三家辽墓发掘简报

朝阳市西三家辽墓发掘简报作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来源:《文物春秋》2010年第01期【关键词】辽宁朝阳;辽代墓葬;壁画;发掘简报【摘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阜新至朝阳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抢救发掘了一座辽代墓葬,出土少量瓷器、陶器和泥塑,墓室内绘有四神、仆侍、十二生肖和竹林幔帐等内容的壁画。

2006年6月,在阜新至朝阳段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辽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编号M1。

墓葬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西三家村东北约500米的山坡上,东南距朝阳市区约7公里(图一)。

其西200米有一处辽金时期遗址[1],500米有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该墓整体为砖砌,由墓道、墓门、甬道、东西耳室和主室五部分组成,墓向185°,全长约11米(图二、三)。

主室已经坍塌,主室、耳室及甬道内填满沙土。

墓道为斜坡式,长6.1米,坡度25°。

入口处上宽0.76米,下宽0.6米,靠近墓门处上宽1.84米,下宽0.7米,深4.42米。

墓道内填黄褐色杂土及大小石块,未发现遗物。

墓门通高2.7米。

门洞为圆拱形,高1.8米,抹白灰,大部分已脱落,露出青砖。

门上砖砌仿木斗拱,已损坏,应为一斗三升。

拱眼壁板位置砌立砖。

墓门应为大石封堵,封堵石已被盗扰到耳室及主室内。

甬道拱形。

进深2.2米,宽1.2米,高1.8米。

两壁砌至1.4米叠涩内收为券顶。

甬道顶上垫土,厚度为0.4~0.6米,垫土之上砌砖,使甬道顶部平面呈方形。

东西耳室于甬道两壁正中开门,门宽0.5米,高1.4米砌至1.2米处内收成三角形。

室内为长方形,长1.36米,宽0.88米,高1.7米,四壁在砌至1.2米后叠涩内收砌成攒尖顶。

四壁转角处绘朱红色线条,向上延伸至室顶相交,绘出绳结。

东耳室的北壁中部有红色颜料书写的“东耳堂”三个字。

主室平面为椭圆形,最大直径2.74米,穹窿顶,高度不详。

室底距地表深5.02米。

砖砌、影作仿木构件,壁顶横连影作阑额一周,上托砖砌斗拱,均为一斗三升,栌斗正中出昂,齐心斗。

斗拱为彩绘,墨线勾边,内填赭色。

斗拱之上影作替木,替木上影作橑檐枋一圈,栌斗之下影作朱红立柱,室内共影作8条立柱,立柱下影作地栿一圈。

墓壁砌砖为一立一平,至1.92米处开始砌平砖叠涩内收。

在墓室清理中未发现尸骨及棺椁。

二、出土遗物该墓经过多次盗掘,破坏严重,随葬品很少,且不在原位,主要分布在主室的南半侧。

东西耳室内未发现遗物。

(一)墓室遗物1、瓷碗2件,均为碎片,形制基本相同。

M1∶1,敞口,圆唇,斜腹,圈足。

口沿外有凹弦纹一周。

胎为白色,较粗,含有小颗粒,通体施白釉,圈足不施釉。

内底有三个渣状垫痕。

口径14厘米,底径4厘米,高5.4厘米(图四,1)。

M1∶2,圈足,外近足处一周无釉,宽约2厘米。

内底有四个渣状垫痕。

口径14厘米,底径4.8厘米,高5厘米(图四,2)。

2、铁器5件。

铁泡钉M1∶7,呈蘑菇状,锈蚀,钉尖残。

帽径4.3厘米,长7.2厘米。

铁钉M1∶8,整体为钩状,锈蚀,钉身上半部有腐烂的木质,应为棺木之上使用。

钉身为四棱柱状,长8.9厘米。

M1∶10,呈环状,钉头残,钉身扁圆形,长2.1厘米,宽1.5厘米。

M1∶11,锥状,钉头扁平弯折,通体有腐烂的木头,长4.8厘米。

铁环M1∶9,形如“8”字,已锈蚀。

通体长6.2厘米,宽2.3厘米。

3、透孔铜珠1件。

M1∶4,直径1.2厘米,孔径0.25厘米。

4、骨簪1件。

M1∶12,通体磨光,断面为椭圆形,残长11.3厘米。

5、泥塑保存很差,只发现一些残块,可辨造型有人头像和骆驼头部。

其他残块形状为三角形,应为泥塑骆驼的驼峰部分。

人头像1件。

M1∶5,泥质,黄褐色,头顶至颈部有一圆孔。

头顶扁平,只残留两耳及鼻子,未塑眼睛,面部残存桔黄色彩绘,推测为彩绘人俑。

根据发现的泥塑骆驼眼睛为黑墨绘成,推测人眼也为墨绘。

残高5.4厘米(图四,4)。

骆驼头2件。

M1∶6,泥质,黄褐色,塑有口鼻、鬃毛,墨线绘眼,残高5.8厘米(图四,5)。

M1∶20,个体较M1∶6小,口鼻不清,墨线绘眼。

(二)填土遗物陶盆1件。

M1∶3,泥质灰陶,圆唇,折沿,弧腹,平底。

口径32.2厘米,底径17.5厘米,高7.7厘米(图四,3)。

三、墓葬壁画该墓壁画绘于甬道及主室,局部脱落,总面积约91平方米。

1、甬道壁画拱顶和两壁绘有壁画。

拱顶壁画为流云阴阳图,拱顶中轴线上绘阴阳图,两侧绘流云。

甬道北端两侧各绘一个男吏,高108厘米。

东壁保存较好,男吏头戴尖顶圆帽,浓眉,怒眼,眼角上翘,大耳,颌下蓄浓密长须,身穿团领缀花长袍,右手握一棍状物放于胸前,两脚脚尖向左,足穿软靴站立在山石上(图五,1)。

西壁男吏基本与东壁相同(图五,2)。

2、主室壁画壁画被影作柱子分为7部分,虽有程度不同的脱落,但残留部分多清晰可见。

所有画面均为墨线勾边中间填色,内容主要为仆侍、山水、生肖人物和四神图。

从甬道西侧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对壁画进行介绍:第一幅为男仆图,由男仆和生肖人物两部分构成。

男仆身高71厘米,弯眉,圆眼,钩鼻,小髭,大耳。

头戴幞头,着团领窄袖长袍,腰系长带,脚穿软靴,面向墓门侧立。

双手平端托盘,托盘之上放一茶杯。

在男仆的左、右下方各有一小生肖人物,左侧人物头戴羊形冠,圆脸,身穿团领宽袖长袍,双手执笏侧立,面向墓门,身高40厘米;右侧人物脱落较多,身着长袍。

三人物均脚踩浅绿色山石(图六)。

第二幅为白虎图,由白虎和生肖人物构成。

白虎位于画面上部,头朝墓门,通长101厘米。

其头似羊,头顶有角,颌下有须,脑后有鬃,背上有鳍,腹下有鳞,身体布满条状花纹,四肢分开,脚踏四朵祥云。

张口睁眼,弓背伸足,头前绘阴阳火焰球。

火焰球和祥云均为赭红颜色。

祥云之下有五个生肖人物,身高约50厘米。

圆脸,八字须,颌下有一撮小胡子,头戴生肖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系长带,双手执笏放于胸前,脚蹬靴子站在山石上,面向墓门侧立。

从左往右第一人头戴蛇冠,第二人头戴龙冠,其它生肖冠无法辨认(图七)。

第三、四、五幅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竹林幔帐图,主题为居室和庭院。

幔帐为桔红色,代表居室,树木和竹林代表庭院,而画中树木均没有叶子,其所表现的时间为秋冬时节(图八)。

第三幅由树木、竹子和幔帐组成,画面下半部漫漶脱落不甚清楚。

左侧是一株粗树,枝条下垂;中间有一株青竹,枝叶繁茂;右侧植物枝干较细,枝杈向上。

第四幅脱落较多,上部正中绘有玄武,龟头上仰,蛇缠龟身,蛇头不见。

其余内容为整片竹林和幔帐。

第五幅画面底部绘有地面,地面之上长有树木和竹子。

左侧为细株植物,枝杈向上;中间绘一棵粗壮高竹,枝叶四散;右侧是一棵垂枝树木。

第六幅为青龙图,画面结构与第二幅相同。

青龙在上,张口曲颈,弓背翘尾,脚踏祥云,一副腾云奔跑之势,通长100厘米。

祥云之下左右两两站立四个生肖人物,身高47厘米,头戴生肖冠,圆脸,八字胡,身穿吏服,腰间束带,双手执笏,脚穿软靴,身体侧立面向墓门,站在淡蓝色山石之上,头上生肖不能辨认(图九)。

第七幅为女仆图, 由女仆和生肖人物构成。

女仆高69.6厘米,梳双髻,圆脸,身着交领窄袖长袍。

双手平托一盘,盘上放盏。

两脚穿靴,身体侧立朝向墓门。

其左下方有一个生肖人物,身高39厘米,头戴兔形生肖冠,圆脸,八字胡,颌下一撮小胡,身着交领长袍,双手持笏放于胸前,面向墓门侧立。

两个人物脚踩山石(图一○)。

墓室大部分斗拱及阑额已被破坏,依影作立柱应为8朵斗拱,现只残存3朵。

墓室门上穹窿顶绘红色祥云,第二块拱眼壁板画有大朵牡丹,中间花朵怒放,四周绿叶团衬。

三、结语1、墓葬年代该墓经过多次盗掘,出土遗物很少,未见带有纪年的遗物及墓志,因此给墓葬年代及墓主人身份的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只能参考已发表的辽代墓葬资料对该墓的年代进行推断。

该墓为单正室,长方形甬道,甬道两侧有方形攒尖耳室,形制与法库叶茂台8号墓[2]、奈曼陈国公主墓[3]、敖汉旗沙子沟辽墓[4]相似,尤其与辽宁朝阳刘承嗣族墓[5]极为相似,另外墓葬出土的瓷碗和生肖人物壁画类似辽韩佚墓[6],因而推测西三家辽墓的年代应不晚于辽代中期。

2、墓主人该墓未出土契丹族典型器物,如鸡冠壶和凤首瓶等陶瓷器,并且壁画中人物为汉人,不见髡发契丹人,也没有辽墓中典型的生活场景,通过对随葬品和壁画的比较,显示出大量汉人风格,推测墓主人是处于当时社会中上层的汉人。

绘图:邓茂、王晓磊、王爽摄影:穆启文执笔:白宝玉[1]徐韶钢:《辽宁朝阳西三家辽代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9年1期。

[2]何贤伍、张星德:《辽宁法库县叶茂台8、9号辽墓》,《考古》1996年6期。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4]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考古》1987年10期。

[5]王成生:《辽宁朝阳市辽刘承嗣族墓》,《考古》1987年2期。

[6]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3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