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有一当 地人称“王墓坡”的高大土冢,相传是一座古 墓。2000年12月初,村民发现有人在此盗掘, 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 后认定,此古墓时代当属北齐时期,且有大规 模壁画存在,遂上报各有关部门,引起省、市领 导高度重视。最后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 古队实施发掘。结果证实此墓为北齐太尉、武 安王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的发掘工作从2000年12月15 日保护现场开始,到2002年10月26日结束。 发掘过程中,还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 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墓道北壁悬挂加 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技术。目前墓 室壁画的加固保护仍在进行之中。现仅将前期 发掘整理工作简报如下。 地理位置 徐显秀墓位于东经112。36 42.2”,北纬37。 50 11.8 (图一)。该地为太原市东山西麓的 山前坡地,海拔9OO米,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 低,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土。西面紧邻太原王家 峰村,墓地就坐落在王家峰村一大片梨园内, 西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16公里。近年来东山一 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遗迹,且都有一定 等级…,因此这一带可能是北朝晋阳城官宦的 主要墓葬区之一(图二)。
图一 徐显秀墓位置示意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4t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图二 徐显秀墓地望
二墓葬的形制和葬具 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 分组成。墓向185。,通长30米。墓室距现地表深 8.5米,上有夯筑封土堆 】,现存封土高5.2 米,顶部长9.1、宽4.5米;底部长13.6、宽7米 (图三)。 墓道为斜坡式,坡度23。,长15.2米。墓道 南宽北窄,上阔下狭,南部宽3.35、北端顶部宽 2.75、最深处6.1米。在墓道西壁,南距墓道口 8.87、上距墓道顶部1.6米处,被一现代土洞 墓打破(封底)。 墓道北接过洞。过洞两壁内收,长3.5、南 宽2.3、北宽2.2米。过洞顶部塌陷,残高2.5 米。过洞北接天井1,天井长2.3、宽2.5米。天 井顶部向下4.2米处,两壁内收形成一个1~2 厘米的平直二层小台。天井长2.3、上部宽2.5、 下部宽2.3米。过洞处有一盗洞,直径约70厘 米,由过洞顶部斜穿天井而达甬道口。 天井北接过洞2。过洞2两壁外扩,长 1.07、宽2.8米。过洞2顶部部分坍塌,残存拱 高4.1米。过洞2到甬道口前部分仍为斜坡式, 坡度13。。 甬道为青砖砌成,长2.75、宽1.66、高2.55 米。甬道底部用一层砖错缝平铺,两壁为三顺 丁砌筑而成,其中5组顺砖,5组丁砖,由1.8 米处起券。甬道口顶部为三券三伏。甬道南北 口各有一道封门墙。南封门墙用一层“人”字形 砖垒成,其中封门砖靠近两壁处插有3个陶俑。 甬道北口为墓门,墓门顶部为二券二伏。北封 门墙用一层砖垒成,底部先垒两行立砖,然后 上垒12行“人”字形砖。因盗墓人破坏,发掘时 两道封门上部垒砖已被取掉。 甬道南口两壁距地面1米、距甬道口24厘 米处,有一方形孔洞,高17、宽13厘米 J。门额 为半圆形,高58.5厘米。正中刻一怪兽,两边各 有一神鸟,口衔莲花(图二三)。门楣高24厘米, 其上雕刻有5个门簪,为凸起莲花造型,莲瓣上 施彩绘。门簪直径20厘米,中心距32厘米。外 侧两个门簪中间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7×7厘 米,内有铁锈痕迹。应是用来放置铁构件,以连 接门扇上部的门枢。石门扇下部无门枢,直接 置于门槛、门枕石上。门框高1.73、宽0.23、厚 0.18米。其上刻有宝相莲花、摩尼宝珠、忍冬纹 等图案。门槛长1.19、高0.34、厚0.22米。门枕 石左右各一,长0.9、宽0.4米。门墩部分雕刻 为狮头形象,上施彩绘(图四)。发掘时,石门扇 已不在原位置,而是倒在甬道内。石门位于甬 道口向北72厘米处。石门构件质地均为细砂 石,正面雕刻精细,背面粗糙。门扇为浮雕彩绘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友物.2003年第lo期 图三 徐显秀墓平、剖面图 (图五)。西门扇高1.6、宽0.63米,上部刻有一 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刻有一白虎, 清晰可见。但在后期彩绘时,在原雕刻的白虎 形象上又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门扇四周 刻有莲花和云气纹;东门扇高1.6、宽0.64米, 上部同样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 下部刻有一青龙,面目清晰。与西门扇相同,在 彩绘时,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图二四、二 五)。门扇中间各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3.5× 3.5厘米。方孔周围有径为15厘米的圆形铁锈 痕迹,此处为铺首衔环位置。发掘过程中,在门 扇下清理出一根已残朽的木段,木段上有铁锈 痕迹。此木段应当横置于甬道口两壁的方形孔 洞内。 墓室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平面呈弧边 6· 方形。东西(以中轴线计)长6.65、南北长6.3 米。墓底距墓顶8.1米。墓壁用青砖三顺一丁砌 筑而成,为1O组顺砖,9组丁砖,其余部分为顺 砖错缝相砌。在2.7米处起券回收叠涩。墓底为 层砖错缝平铺。墓底与甬道底同高。 墓室西部有砖砌棺床。棺床西部紧贴墓 壁,东边长4.45、北宽2.4、南宽2.65、高0.32 米。东北角与墓室北壁相距0.55、东南角与墓 室南壁相距1.35、西南角与墓室南壁相距1 米。棺床周边用四顺一丁砖垒砌而成,棺床上 层砖错缝平铺。棺床北侧边缘砌砖大部分已 残缺,底部还留有砖砌痕迹。 此墓用砖为青灰色条砖,每砖尺寸35.5× 18×5.5厘米。表面有绳纹,背面粗糙,硬度差。 墓室有下沉现象,边缘铺地砖因墓室下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太啄j艺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而倾斜,一边翘起。东南角、西北角较严重,下 沉20厘米,东北角下沉10、西南角下沉18厘 米。 墓室内葬具扰乱严重,只有一些木块和棺 钉散乱堆放于墓室东北部。木块厚度均为6厘 米,其中有4个较为完整的银锭榫,颜色为深红 褐色;有2块较大木块,长分别为2.04、2.45 米,颜色为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上有漆皮。经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对木块进行鉴 定,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为柏科侧柏属树种; 深红褐色木块为柏科圆柏属树种。 墓内发现少量头骨、下颌骨、牙齿、颈椎、 跖骨、肋骨等。乳齿所代表的年龄在10岁以下, 图四石门 下颌骨可能代表了一老年个体。 三随葬器物 此墓先后五次被盗,扰乱严重,出土器物 大多残碎,经初步整理,共计550余件,多数分 布于墓室内。 墓道回填土和墓道底部清理出陶俑、俑 头、马腿等17件。过洞、天井内有陶俑、俑头7 件。甬道内有陶俑、俑头、碎瓦片等17件。甬道 底部东北角清理出泥质红陶碗1件(标本 420),碗口直径15、高7厘米。碗底沉积有橘 红色颜料(图七)。并在墓壁发现墨汁泼洒痕 迹。东边门枕石兽前也清理出泥质灰陶残盆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女葺勿·2003年第10期 1件,内有紫红色颜料。应为当时绘制壁画的颜 料容器。 墓室内随葬品较散乱。鸡首壶、尊、碗、罐、 灯、扣盒、镇墓兽、镇墓武士俑等残片大多集中 在墓室东南部。陶俑多数散置于墓室南部。墓 志、志盖置于墓室西南角,墓志四角底座向上, 志盖已碎裂,棺床上有部分陶俑及瓷器碎片。 棺、椁残块,铁钉,铁片散置于墓室东北角,并 在其内清理出嵌宝石金戒指1枚。现分类介绍 如下: 1.陶俑约320余件。有镇墓武士俑、镇 墓兽、三棱风帽俑、铠甲俑、笼冠俑、女侍俑、骑 马俑等18种类型,大多残碎。陶俑多为泥质灰 8· 0 10 2O 3O厘米 I..............JL.............J1.. 图五 门扇石刻 陶,A式铠甲俑为泥质红陶。陶俑中空,为正背 面分别模制粘合。文吏俑、女侍俑为俑身、俑头 单独模制,再进行插合。择要介绍如下。 镇墓武士俑 2件。标本245,高58厘 米。张口露齿,面目狰狞,头戴圆顶盔,身着虎 皮明光铠,腰系带,大口缚裤,白靴。左手按长 盾,盾面饰虎头图案,右手作持武器状,手心有 孔(图八、三七 三九)。 标本275,高59厘米。双唇紧闭,神态威 严。头戴尖顶金色兜鍪,双重耳护。身着橘红色 明光铠,肩有金色披膊,腰束带,下着裤,靴。左 手上曲前伸,右手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九、 四o 四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 / \ / — ● I
图六 过洞顶部壁画建筑门楼遗迹摹本 镇墓兽 2件。标本72,高36厘米。狮首, 三角耳直竖,深目怒视,血口大张,颔下有两撮 卷曲络腮胡须。作蹲立状,前足为爪形,后足为 马蹄形,背竖两撮剑式鬃毛,长尾上卷至背部 (图一o、四三、四四)。 三棱风帽俑分三式。A式7O件。标本93, 高53厘米。黑色三棱风帽,橘红色圆领窄袖右 衽短襦,黑带,白裤黑靴。左手曲于胸前作持物 状,右手置于腹前(图一一:1、四五、四六)。 B式27件。标本76,高24.5厘米。黑色三 棱风帽,浅灰色窄袖短襦,外披橘红色长麾,黑 腰带,白裤黑靴。左手按腰带,右手微曲下垂 (图一一:2、四七、四八)。 c式27件。标本339,高25厘米。黑色三棱 风帽,内着窄袖衣,外披橘红色短襦,袒露右 肩,袖缠于腰间,白裤黑靴。左臂上举,右臂上
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一一:3、四九、五o)。 铠甲俑分两式。A式3件。标本22,高27 厘米。戴圆顶兜鍪,有耳护,身着鱼鳞甲,外披 红色长麾,白裤白靴,左臂内挂一物件,有圆 孔。长袖下垂,置于腹前(图一一:4、五一一五 三)。 B式1O件。标本353,高27厘米。戴圆顶兜 鍪,有耳护,盔底后部分瓣,身着红色鱼鳞金 甲,白裤白靴,腰系带,左腰斜挂长剑,右腰挂 箭囊(图一一:5、五四一五六)。 持盾俑分两式。A式1件(标本254)。高 27.5厘米。三棱风帽,着红色明光铠,红带,裤, 靴。左手持盾,手心有孔,右手作持物状(图一 二:1、五七)。 B式62件。标本358,高24厘米。橘红色翻 领窄袖右衽短襦,脖里围一巾(?),红带,白裤 黑靴。左手持盾,右手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 二:3、五八)。 武士俑分两式。A式2件。标本238,脚 残,高26厘米。圆顶风帽,向上折出两角,着橘 红色窄袖襦,系带,袒露右肩,袖缠于腰间,白 裤白靴,两手上曲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一二: 2、五九一六一)。 B式1件(标本418)。头佚,残高20厘米。 橘红色翻领窄袖衫,系黑带。左腰斜挂长剑,长 剑下方有一剑囊(?),右腰挂一箭囊(图一二- 4、六二)。 文吏俑分两式。A式43件。标本368,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