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汉字的产生序言: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产生、性质、发展演变、形音义的关系的学科。
一、汉字产生的理性思考汉字产生遵循适用原则汉字产生:记事刻画符号→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体系:记事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产生的两个要素:①一定数量的记事符号和象形字②假借方法的运用小结:成熟体系的文字系统是吸收了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指事等原始表意方式,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逐渐发展而来。
二、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测甲骨文记录的是商代晚期的文字,不是汉字的起源,因而不是最早的文字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即裘锡圭夏商文字一系说。
小结:种种迹象表明,夏代应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文字应该形成于夏代。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文字属于同一系统,西周文字与商代晚期的文字一脉相承,商代前期的文字则传承和发展了夏代的文字。
第二讲汉字的性质序言:汉子性质问题是中国文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即用某种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文字符号系统记录语言系统,通过文字形体联系声音意义。
即文字形体表示语言,语言又分声音和意义)一、汉字性质研究回顾20世纪的几种争议:1、表意文字说瑞典索绪尔北师大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子因义构形黄伯荣、廖序东:汉子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运用大量表意符号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
2、意音文字说周有光:意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一次飞跃,拼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二次飞跃3、表音文字说4、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5、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角度划分)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朱德熙:汉子是语素文字布龙菲尔(美):汉子是表词文字二、裘锡圭的理论观点1、字符理论:一种文字的性质由该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文字符号系统的性质是由组成该文字的字符即意符、音符、记号决定的。
因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2、字符分为三大类:意符、音符、记号意符: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传统文字学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及形声字的形旁。
音符: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语音有联系的字符。
假借字一般都是音符,形声字中有一部分是音符,还有一部分是音符兼意符。
记号: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和语音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硬性规定的记号和由汉子字形与语音、意义等方面的变化小结:树立历史的观点,汉子断代史的研究有利于汉子性质的讨论。
开展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性质的定性研究,立足于汉字字符的断代整理和汉字字符的变化规律的总结。
即对各时代文字系统离析字符,统计数量,再通过历史考察,分析各时代之间的发展变化,总结规律。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音符和意符的一种文字体系;西周后,随着字形、语音、意义的变化,汉字则主要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文字体系。
所以汉字是意音文字。
因此,研究汉字性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遵循汉字的历史,尊重现行汉字。
第三讲汉字发展中的主要变化一、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一〉汉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1、字形的变化:指一个个字的外形的变化2、字体的变化:指文字在字形特点和书法风格上的总的变化①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②字体: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正规结构体式③字体的特征:社会性、稳定性、通行性〈二〉汉字字体种类1、甲骨文(最早的字体,殷商时)2、金文3、篆文(大篆在小篆之前)4、隶书(产生于战国时期,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产生的基础)5、楷书6、出版字体——宋体小结:汉字字体演变过程:①线条化②笔画化(点横撇捺等符号组成)③简化和繁化(字形繁化分外形繁化和结构繁化)二、汉字结构上的主要变化1、形声字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汉字字符由意符、音符、记号组成。
意符:指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形符:通过字体的形象表示意义(字形表意0义符:字符的字仪表意(如:歪)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符号称记号。
如春上半部分是记号,日表意,因而是半记号字。
小结:综合以上2、3,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字形理据性不断丢失,汉子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不断进行简化,记号字不断增多。
第四讲古文字阶段的文字序言:汉字字体的演变分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隶书产生于战国秦系文字的基础上。
古文字按时代先后及形体特点分为:商代、西周春秋、六国和秦系文字。
一、商代文字1、商代文字资料①甲骨文 1899年王懿荣河南安阳迄今发现15万片甲骨,合4000多字商代朱书文字(用毛笔写在甲骨上)②商代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③石刻④陶文(灰陶为主,陶器上的文字)⑤玺印2、目前发现的甲骨大约15万片,4500多个字,能认识的约有1000多3、商商代文字形体特点:①图画意味很浓②构字方式自由多样,字形很不固定③除了比较原始的一面,殷墟甲骨文也有超前发展的一面。
二、西周春秋文字(西周——青铜器鼎盛时代)1、西周文字形体演变特点①字形趋于规整,形体演变趋势线条化、平直化,粗笔变细,以往的方形、圆形、团块被线条化平直化代替。
如“王”“贝”②地域性特点逐渐显现③美术字体(如用一些修饰性的鸟的形体)三、六国文字1、六国文字的载体①金文②玺印③陶文④货币⑤简帛⑥漆书⑦石刻2、战国文字分:出土的和传抄的3、六国文字形体特点①俗体流行,简化严重②繁化(非主流)③文字异形(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导致)四、秦系文字1、定义: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及小篆↗东土文字(六国文字)(继承性强、更接近上古)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西土文字(秦系文字)(变化与创新)小结:东土的六国文字对上古西周春秋文字继承性较强,也更为接近。
而西土的秦系文字更多的是变化与创新,许慎的《说文》研究的主要是西土秦系文字。
2、文字载体:①石刻文字徐宝贵《石鼓文研究》石鼓文从字体上看大体可以看作春秋间的秦系文字②金文③印章封泥④陶文⑤漆器⑥简帛文字3、许慎《说文解字》小篆,共9354个字是最完整的一份丰富系统的秦系文字资料,传世典籍,出土文献。
说文研究始于王国维,他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说文》是研究文字学最重要的著作,是古文字和隶楷文字的桥梁。
我们应当利用已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纠正、补充《说文》的错误和不足。
4、秦系文字的形体秦系文字与其他古文字一样,有正体和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1〉秦系文字的正体①秦国文字与西周文字一致性较强形体变化: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
形体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降低。
②书同文字: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经过整理,不断标准化。
③秦统一文字后,六六国文字的遗变:西汉简帛、楚国故地、湖南、浙江等都留有六国文字的遗迹。
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文字。
〈2〉秦系文字的俗体——隶属的形成①战国晚期,隶书基本形成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②隶书的形成符合文字发展规律,更加便捷③秦简所代表的隶书还只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隶书④隶书字形的来源地域之间文字交流相互影响客观存在。
秦代,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
第五讲汉字形体演变:隶楷阶段序言:两汉——隶书草书东汉——中期新隶体晚期行书汉魏——楷体一、研究隶楷的文字资料1、石刻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3、帛纸文字二、汉代隶书的发展隶书的字形大都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
西汉早期的隶书属于古隶范畴。
从武帝到宣帝时代,隶书书体由古隶演变为八分即成熟的隶书。
因此早期隶书和古隶,成熟的隶书和八分其范围大体上是重合的。
前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早期隶书也可以称为古隶。
同理后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成熟的隶书,也可以称八分。
隶属也称佐书。
汉代人常把官府文书等所用的隶书书体称为史书。
三、隶书对篆文的改造(隶变)1、解散隶体,改曲为直2、省并3、省略4、偏旁形变5、隶书混同四、汉代的草书(草书的产生和发展)第六讲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一、六书说〈一〉“六书”说的提出和发展1、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2、《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3、郑众: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4、许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5、戴震:四体二用即四体+两个用字方法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二〉“六书”说存在的问题1、产生的背景2、存在的问题①六书外,还提出了双声、省声以及亦声②各种造字方法区分不科学如日月——象形上下——指事大——既象形又表事3、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六书理论是汉字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成就。
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经典理论。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文字学的理论建树。
汉字发展是一个历时演进的系统,六书理论的重要缺陷是将历时态的汉字体系纳入静态分析的层面。
4、汉字构形研究中的动态理论〈1〉安大的黄德宽提出了汉字构形研究的动态理论。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①古文字资料的全面运用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③理论视角的调解和阐释水平的提升〈2〉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概念:构形方式(造字方法)、不同结构的字和结构类型,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①构形方式——指的是文字符号的生成方式,即构成文学符号的方法。
②不同结构的字——用不同的构形方式构造出不同结构特征的字③结构类型——将不同结构特征的汉字归纳分类概括出不同的结构类型。
〈3〉台湾李孝定先生的观点:“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有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静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便是文字的结构。
”小结:汉字构形方式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是将不同结构类型汉字分布的考察建立在汉字不同的历史发展层次上,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分布情况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就能显示汉字结构系统的变化情况。
〈三〉转注的问题吉林大学林云(于省吾得意弟子、古文字学家) 提出“一形多用”研究古文字,对转注提出新观点在《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说》中阐释一形二用现象。
如月(象形月,转注指夕)自(指事指自,转注指鼻)王(指事为王,转注为士)立(象形为立,转注为位)小结:转注应发生于汉字还相当原始时代,当时字的象形性还很强,是把记录A语词的表意字转作记录B的表意字。
二、三书说1、唐兰1935年《古文字学导论》1949年《中国文字学》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2、三书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把三书和文字的形意声三方面相比附②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字留下位置③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区分无意义④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3、对三书分别进行研究时还可以分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