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学贵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
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善弈者也。
”善:善于“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
”者:……的人“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D、分角色吟诵课文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
(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F、成语运用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获)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B、交流汇报C、感情吟诵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2、试背全文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1、出示文言文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3、师生齐读4、理解大意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
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设计意图: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读文言文的快乐。
七、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态度决定成败《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一、写“辩”导入,牵引注意师板(让学生看):“辛”问:“读什么?”生齐读:xin师再板(让学生看):辛问:老师又写了什么字?生齐读:xin师在两“辛”之间加“讠”问:这个时候就组成了一个新字,读——生齐读bian师:看着“辩”字的字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辩”字的意思吗?(1、争论的意思;2、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而争论,双方都说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师: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论什么?(师补充课题)师:齐读课题生齐读:《两小儿辩日》师:边读课题边想老师提的问题: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生:两个小孩儿争论太阳(在早晨、中午离我们远还是近)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
(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
(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强调:知=智读音 zhì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生齐读课文,然后理解故事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师指导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两小儿是在辩: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相机板书)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
(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师:怎么才是“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大家点评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师:这个知识难吗?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
难怪,两小儿笑曰……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师:什么是“知”?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
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
(生写下“愧矣”)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4、师结束语: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
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 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2. 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大则近,小则远故(晨)(午)不能决凉则远,热则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