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一个人的心理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往往同一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借用古人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事有八九。

”怎么样克服人生之中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就要看他的抗挫折能力了。

一个具有超强的心理抗挫折能力的人,是没有道理失败的。

这是因为这种抗挫折能力极大的能动作用,会使他在人生发展中充满辉煌的历程。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幼儿的这种能力呢?
我们知道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所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最为简便可行的方法。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物品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对事情的要求是尽善尽美。

因此,很多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耍赖,神情沮丧,心灰意懒。

其实治疗这种心理脆弱症最好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参加游戏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去深刻体会输与赢的关系,同时这种活动也使幼儿在无形中扮演了一种特定的角色,增加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

一让孩子参加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兴趣,在兴趣中增强抗挫折能力.
幼儿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心理都会要求他们的活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而游戏就正好满足了它们这方面的需求。

比如泥工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捏、团、搓这些工作,就可以把一块不显眼的泥巴变成不同的物体形状,如常见的苹果、梨甚至是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这些生动有趣的造型,就会从视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自觉主动地爱上泥工这项活动,从中激发出幼儿的兴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喜欢的物体越来越多,观察越来越细致。

他们不光注重于外表的形,还注重内在的实。

他们动手做的泥工也越来越形象逼真、大方美观。

而这些都会更进一步刺激幼儿各方面的感官,使幼儿意识到游戏活动只是一种生活的进程,只要参与了,就是进步,从而在幼儿的认识范畴上增强抗挫折能力。

二、让孩子参加游戏,在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游戏本身就是在多种角色的综合体。

在游戏中,幼儿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是做什么的,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幼儿意识到这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比如游戏《小护士》,扮演小护士的幼儿自自然然地就会模仿生活中的护士样子,认认
真真地照顾他的病人,一会儿中嘘寒问暖,一会儿扎针输液。

在游戏中他会尽可能地遵照生活中护士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他会努力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甚至还会去说服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去看病就医。

就这样,一个可爱稚嫩的小护士诞生了。

三、让孩子参加游戏,使孩子能在角色中得到锻炼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确立主题、构思情节,选择玩具、布置场景,并完成角色上的分配。

比如游戏《要回家的老爷爷》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帮助老爷爷回家的故事。

扮演故事的幼儿,除了模仿的要逼真以外,还要克服一些诸如走错路、进错门之类的困难。

这样,在游戏中,幼儿除了表演技能外,还在错误中得到磨练,从而在其心灵之中铭记住,做一件事情,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让孩子参加游戏,使孩子在胜利中建立信心
幼儿的兴趣,大多来自于对成功的期盼。

成功是点燃幼儿前进的火花。

幼儿在胜利中充满希望,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向往的本能。

增强自信,克服困难。

幼儿的抗挫折能力由弱到强,逐步走向成功。

这样成功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举不胜举的。

在这里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切勿矫枉过正。

也就是说家长在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时,绝对不可以一味地“让”孩子,让孩子胜利,以换取孩子的欢心。

因为我们让幼儿参与游戏,并不是单纯地哄幼儿开心,而是锻炼并提高幼儿的能力。

在游戏中适当地让孩子,使孩子能在胜利中建立必胜的信念,是好事情,也是必要的。

如果在游戏中一味的“让”,无限制地“让”,幼儿体会不到奋斗的历程,体会不出奋斗的艰辛和胜利的付出,长此下去,就会把幼儿培养的只能赢,不能输,这样是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建议各位家长在和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一下,他们会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和艰辛,品味出失败的苦涩,奋起的力量,以及胜利的决心。

五、鼓励孩子坚持到底,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游戏“过索桥”是一项有困难的活动。

个别幼儿十分害怕,停在半空中不敢走动。

这时性急的家长就会匆匆赶过去,要么拉着继续走,要么干脆利落地让孩子退出游戏。

这样武断的决定,不仅无助于幼儿的成长,还有害于幼儿情感的养成。

家长本来是要帮助幼儿克服困
难的,可结果却是,幼儿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样的困难,更没有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甚至有的放弃了比赛活动。

在这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多想办法,努力自己去解决困难,千万不要于心不忍,记住,不该出手时就不要出手。

记得有一位小朋友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每天的早晨,他都和爸爸一起坚持锻炼,在学校的比赛中也多次获奖。

但是就在幼儿园在组织一次跳绳活动中,他没有获奖,。

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一直到回家,他都不停地流着泪,而且一连好几天都不愿到幼儿园来。

其实,幼儿园的输与赢,根本上都不重要,从中能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情感上的磨练,从而接受情感上的挫折教育,面对现实。

所以作为家长也好,教师也罢,都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地去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游戏和活动。

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还可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逐步增强调节情感的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争当小角色等种种情况。

每一种情况的出现,幼儿都会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同时获得一种较强的满足感。

当然在幼儿感到吃力或无法办到时,教师又会适时地引导、启发孩子一起商量,找到合适的方法,又可以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