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果催熟话乙烯

水果催熟话乙烯

水果催熟话乙烯朱娟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柑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这是北宁文学家苏东坡来到广东惠州初尝荔枝后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气候温暖,盛产香蕉、荔枝、龙眼、芦柑、柚子等热带水果,它们风味独特,人见人爱。

在过去,这些水果如果等到成熟以后再采摘,一般运不了多远很快就会发生腐烂、变质,果农损失严重,而外地人就无此口福。

后来,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化学催熟”技术,果农在水果处于“青皮硬肉”的半熟阶段时就采摘下业,然后运往各地。

到了目的地以后,再用化学催熟剂把半孰的水果催熟上市,这样异地人也能够品尝到这些美味水果。

那么,催熟水果的化学催熟剂是什么呢?
它就是乙烯。

制取乙烯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将浓硫酸和乙醇混合在一起,然合加热到170℃,即可得到大量的乙烯气体。

这种方法是由荷兰化学家卡斯贝特森在1979年最早发明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1千克乙醇所产生的乙烯气体大约可以催熟5~10吨水果。

因为空气中乙烯的浓度只要达到0.1%即可取得良好的催熟效果。

后来,化学家又发明了一种更简便的水果催熟方法。

他们合成了一种叫“乙烯利”(氯乙基膦酸)的固体物质,将它溶于水,就会逐渐地释放出乙烯气体来。

因此,只要将尚未充分成熟的水果放在乙烯利的水溶液中浸泡一下,然后装入塑料袋中,几天以后水果便自然成熟了。

乙烯除了可用于催熟水果以外,在工业和医药上也有多种用途。

例如,1908年,美国的克拉克和奈特曾发现乙烯对人体具有麻醉作用,但由于很难控制剂量,所以未能应用于临床。

22年以后(1930年),另一位美国医生里克发现乙烯基乙醚(CH2=CHOCH=CH2)也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后来它很快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乙烯基乙醚实际上就是2个乙烯分子通过醚键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化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