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刘 大 可 1.石料表面加工粗糙(1)现象石料表面剁斧后,斧印不直顺,不均匀,不细密。

要求磨光的石料表面仍有明显不平之处。

(2)原因分析1)剁斧用的工具未经常修理打磨。

2)剁斧的遍数少,未达到二遍斧以上的要求。

3)剁斧不认真,盲目追求进度,致使斧印间距过大。

4)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对用机械锯石料时留下的锯痕未做处理。

或局部锯痕过深,无法处理。

(3)预防措施1)斧刃应随时磨平磨尖,必要时应重新淬火。

2)除设计有要求外,剁斧的遍数应为三遍,每“遍”均应剁两次。

3)与经济利益挂钩,对只追求速度不注意质量的作法予以经济处罚。

4)采用机械锯开的石料,应加强验收工作。

锯痕过深,无法补救的石料应予退货。

(4)治理方法1)表面剁斧的石料可重新剁斧。

2)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应重新磨平磨光,无法磨平的,应重新更换。

2.廊门桶阶条石宽度不符合要求(1)现象硬山建筑两山廊门桶处的阶条石,宽度仅为122 15cm。

而正常情况下应为30cm以上。

除此而外,在这块阶条石的里侧,山面檐柱顶与金柱顶之间,本应还有的一块卡子石也常常被砖墁地代替。

(2)原因分析硬山建筑的山面有墙体,此墙从台明外皮退进的尺寸(金边)也只有122寸。

因此两山的阶条石,其露明部分也就只有122寸,其余都被压在墙下。

因此这一段的阶条石通常被加工的较窄,以节省石料。

但加工者往往忘记了廊门桶一段是没有墙的,地面完全被暴露出来,此段的阶条石是应按正常的宽度加工的。

而委托加工者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

至于里侧未安装卡子石,多数原因是设计人或施工人不了解这一传统规矩。

(3)防治措施委托加工时应向加工单位特别说明。

加工料单上应单独列出其名称和尺寸。

3.台明侧表面不平齐(1)现象阶条石、角柱石突出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的表面。

(2)原因分析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唐、宋建筑除外),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1)安装角柱石、阶条石时,其外皮线应以砖砌台明或陡板石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角柱石、阶条石的棱线不能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或陡板石表面不平的凸出部分为准。

同时应注意石活不能有凹进墙面的部分。

待其牢固后,用石匠工具“扁子”沿角柱石、阶条石、陡板石的边棱将凸出的部分打平。

如为砖砌台明作法,还要用瓦匠工具“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4.包灰尺寸超过标准(1)现象砌干摆、丝缝墙所用的砖,在砍磨加工时,包灰尺寸被砍得过大。

造成砖内灰浆厚度过大,从而使砌体强度降低,甚至引起墙面开裂。

(2)原因分析1)多因以轮锯代替手工操作所致。

轮锯切出的锯口较大,因此误差就会很大。

2)不了解包灰的大小与砌体的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未加以控制。

(3)防治措施1)改用手工操作。

2)用轮锯切割时,应尽量选择薄型锯片,同时应注意控制误差。

5.“五出五进”作法级砌不正确(1)现象“出”与“进”交错处形成通缝,与传统规矩不符。

・61・(2)原因分析1)“出”组第一层的最后一块夸用了工砖。

2)墙的转角两侧,同一层“出”组砖的块数相同,则必然有一侧的摆法不正确。

(3)防治措施1)注意将墙转角第一块砖(此砖即为“出”组的第一块砖)的方向摆放正确。

此砖的方向应由这一层的最后一块砖决定,而最后一块砖应摆成条砖,以此决定第一块砖的方向,即摆成条砖或是丁砖。

2)转角的两侧同一层砖的长度应相差半块砖的长度。

如,一侧若摆成两块条砖加一块工砖,另一侧就应摆成两块条砖或三块条砖。

6.槛墙砖组砌不正确(1)现象1)两端不对称。

如,一端为条砖另一端为丁砖。

或一端为七分头另一端为丁砖等等。

2)两端出现“砖找”(宽度小于丁砖的砖)。

(2)原因分析1)未经“样活”(即试摆),从一端开始砌起。

2)从中间开始砌起,两端出现“砖找”未做调整。

(3)防治措施1)先“样活”后砌砖。

“样活”时从中间开始摆起,两端自然对称。

2)两端出现“砖找”时,应做相应调整。

如将“砖找”改为七分头或丁砖加七分头等等。

7.石活与砖墙表面不平齐(1)现象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等突出于砖墙表面。

(2)原因分析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以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1)安装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时,其外皮线应以墙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石活棱线不能与砖墙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不平的凸出的部分打平。

继而用“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8.带角柱石的墙下碱或台明,砖的摆法不正确(1)现象1)墙的中间出现“破活”即,未使用条砖或丁砖。

2)两端砖的摆法不对称。

如一端为丁头,另一端为七分头等。

(2)原因分析1)从两端的角柱石处开始摆砌,造成中间出现破活。

2)从一端角柱石处开始摆砌,赶至另一端时,出现了不对称现象。

(3)防治措施从中间开始向两端摆砌,至角柱石时,可以出现“破活”甚至“砖找”。

9.墙的两端砖不对称(1)现象1)两端墀头,同一层的摆法不“搭对”。

如,左侧墀头第一层里为丁砖,右侧墀头第一层里侧为条砖等等。

2)山墙两端不一致(设计为两端摆法不同者除外)。

如,同一层中前檐为丁砖,后檐为七分头等等。

(2)原因分析1)两人同时砌筑,相互之间未协调。

2)未经“样活”,从一端向另一端赶砌。

(3)预防措施1)两人以上同时砌筑时,由工长或班长统一确定摆法。

2)先“样活”试摆合适后再砌筑。

10.硬山墀头腮帮排砖错误(1)现象1)未排成十字缝。

2)未用整砖摆出十字缝。

3)柁头与柁头下面的砖形成了“齐缝”(通缝)。

4)两层盘头的里侧做成了直棱,因此与戗檐砖里棱的斜线无法形成同一条斜线。

(2)原因分析1)误以为必须与墀头上身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与墀头上身的砖缝对齐。

2)误以为与普通砖墙转角处的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用丁砖和条砖起手摆十字缝。

3)在摆放腮帮第一层第一块砖之前,未该算至柁头底时是否会出现通缝,以及怎样摆放才能避免出现通缝。

4)把两层盘头用砖当做了普通砖处理。

(3)防治措施1)从枭砖以上(不含枭砖)单独排砖。

排砖时从柁头外皮线处开始核算,用丁砖与条砖摆出十字缝。

柁头外皮线至柱外皮的一段,与丁砖对应的一层,应随之加长,(此砖称为“整”)。

与条砖对应的一层,应以“砖找”补齐,(此砖称为“破”)。

・71・2)在摆放第一层第一块砖之前应先核算一下,至柁头底共有几层?如为单层数(如五层),第一块砖必须用“整”。

如为双层数(如,六层),第一块砖必须用“破”。

如赶不上整层数(如,五层半),半层应按一层算(如,五层半即按六层算)。

3)两层盘头的里棱线按戗檐砖里的棱斜线确定,使这3块砖里棱在同一条斜线上。

按此要求在两层盘头的里侧划出斜线,将多余的部分打掉、磨齐后再安装。

11.砖墙下碱透风砖位置不对(1)现象1)透风位置太高。

使柱根部位无法形成空气流通,因而造成了柱根糟朽。

2)透风位置太低,台明上的雨水容易浸入墙体,因而造成了柱根糟朽。

(2)原因分析操作人只知道透风砖可使空气进入墙内因而对预防柱根糟朽有好处,但不知道预防效果与位置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3)防治措施普通砖墙的透风应放在第二层砖之上。

城砖墙的透风应放在第一层砖之上。

12.干摆、丝缝墙墙面不洁(1)现象1)未露出“真砖实缝”。

2)对砖表面的砂眼、残缺处的打点(补平)痕迹明显,不自然。

(2)原因分析1)未用清水清洗。

或同一桶水反复使用后,水已变得混浊不清。

2)墙面砖缝不严,缺棱掉角处较多,操作者就用刷浆的办法进行遮盖。

3)配制打点用“药”时,“药”的颜色未与砖色对比,或是用未干的“药”与砖色对比。

4)打点后的砖“药”,未予打磨,或未与墙表面磨平,因而略高于墙面。

5)打点砖“药”在漫水活工序之后才进行,因此无法通过漫水活与墙面融为一体。

(3)防治措施1)刷洗墙面的清水必须反复更换,使水保持清洁。

2)反复刷洗,直至墙面露出“真砖实缝”。

3)严禁在墙表面刷浆。

4)砖“药”要由技术较高的工人统一配制,砖“药”的颜色要待其干后再与砖色对比。

5)打点砖“药”应在温水活之前进行。

且应反复打磨,直至与墙表面完全平为止。

13.淌白墙或糙砖墙勾缝作法错误(1)现象勾缝方法与现代清水墙勾缝方法相同。

(2)原因分析不了解传统砖缝的材料作法。

(3)防治措施1)糙砖墙的砖缝用木棍直接划缝,并扫净即可。

而不要用现代勾缝工具“铁溜子”勾缝。

2)淌白墙要有传统白灰或老浆灰勾缝。

勾缝时要用传统工具“鸭嘴”,并应将灰与表面打点平。

而不得用“铁溜子”勾成凹缝。

14.仿古面砖镶贴不牢(1)现象墙面空鼓,甚至局部脱落。

(2)原因分析1)面砖在镶贴前浸水时间太短。

2)灰浆不饱满。

3)发现墙面不平整后,对已贴好的前几层砖复又敲击,造成浮摆。

4)贴完后未反复浇水养护,墙面在短时间内干燥,致使水泥砂浆的强度无法提高。

(3)防治措施1)镶贴前,面砖的浸泡时间不少于3分钟。

2)砂浆中可掺入胶类外加剂,以增强砂浆和易性及粘接力。

3)砂浆的饱满度应不小于95%。

4)粘贴后不得为追求墙面平整而对已贴好的前几层砖又进行敲击。

5)完工后墙面应反复浇水,使其能持续保持湿润。

浇水养护的日期不少于5~7天。

15.干摆作法的仿古面砖墙面外观不佳(1)现象1)砖缝不严。

2)相邻砖之间表面不平。

(2)原因分析1)由于砖的生产工艺原因,砖的里口略高于外口。

因此安装时,外口合缝不易严密。

2)镶贴时留在砖棱处的砂粒造成合缝不严。

3)面砖有曲翘现象,造成接缝处不平。

(3)防治措施1)在镶贴前,先用砂轮将在砖的里棱稍磨去一些。

2)每贴好一层砖后,用干布将砖棱处的砂浆擦・81・净。

3)墙面贴好后,先用砂纸将砖的接缝处高出的部分磨平,再将墙面全部打磨一遍。

4)仿古建筑宜将仿干摆作法改为仿丝缝作法。

16.地面与柱顶盘不平齐(1)现象室内(或廊内)砖墁地面高出或低于柱顶盘,即高出或低于柱顶石的鼓径下棱(无鼓径作法的即为柱顶石上棱)。

(2)原因分析1)墁地时未按柱顶盘确定标高。

2)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墁地时其标高按较低的柱顶盘确定,高出的部分未予剔除。

3)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墁地时其标高按较高的柱顶盘确定,致使柱顶盘凹入地面而无法补救。

(3)防治措施1)墁地的标高应按柱顶盘确定。

2)若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应以其中最低处为室内地面的标高。

3)地面做完后,对高出地面的柱顶盘进行剁斧,直至与地面找平为止。

17.方砖地面排砖错误(1)现象1)与现代地面排砖方法相同,即排成了横、竖缝均为通缝的形式。

相关主题